第140部分 (第1/4页)

“这也没什么稀奇的,当年诸葛武侯不也发明了木牛流马吗?”,虞允文笑道。这话中隐约透出的意思,就是他的才能并不在诸葛亮之下,这并不是虞允文骄傲,相反,这是谦虚。正如当年诸葛亮以管仲、乐毅自比一样,以不如自己的人来和自己相比,这是中国文人中一种常见的谦虚方式。

赵抗并没有觉得虞允文狂妄,在他看来,虞允文(这里指的是本书中的,不过,历史上的虞允文由于没得到宋孝宗完全的信任和重用,很多才能都被埋没了,但即使表现出的那一小部分,也不在诸葛亮之下,差的只是名气。)的确是要强过诸葛孔明一筹的:比练兵,两人都能练出精兵,但虞允文从赵抗身上又学到了邪道的速成练兵法,这就是孔明所不能及的了;在内政上,两人都是百年难遇的宰辅之才,但虞允文的创造性更强,像新邸报、宣传队这类创举都是出自他的脑中;在用人上,诸葛亮事必躬亲,最后累死,而虞允文能想出代理职务这个点子,培养提拔出了大批可用之才,并且能够充分相信下属,这点是诸葛亮所不能及的;在判断力上,虞允文到目前为止可谓算无遗策,而诸葛亮则犯过几次重大错误,也是虞允文胜出。

在发明创造上,诸葛亮固然有不少重要发明,但虞允文现在也设计制造了几种新的军械,不过效果如何,还需要实战来检验;接下来就是谋略和带兵能力了,这方面诸葛亮一直受人诟病,而虞允文的能力则还没得到展示,只有等北伐之后再做评判;诸葛亮的身体如何不得而知,但从他英年早逝来判断,应该是比不上虞允文体魄强健的。

而虞允文比诸葛亮差的地方主要是公私分明、执法公平,这是指来赵国前的虞允文,如今的虞允文至少与诸葛亮不相上下。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然令人感动,但于国不利;而虞允文则要务实得多,这样他的卓越判断力才得以充分发挥作用。所以综合来讲,虞允文强过诸葛亮一筹是毫无疑问的,甚至可以当得上“千古一人”这个评价。也难怪赵抗这样的“怪物”,都如此看重于他了。

就在虞允文要讲述有关此次北伐的情况时,却被赵抗一挥手阻止了,“在谈这件事以前,还有一桩很重要的事要做。”

“哦,是去拜祭一下皇上吗?这是应该的,臣等沐浴更衣后就去皇陵拜祭,现在风尘仆仆,去的话不太恭敬。”,身为忠臣孝子的虞允文首先想到了这点。

“果然不愧是虞大人,先想到这件事”,赵抗笑道,“我说的不是这件事,毕竟我们赵国是完全自治的外藩,所以这拜祭之事,可去可不去,我就不要求了,想去就去,不想去就算了。我要说的是,虞大人来我们赵国也有将近两年时间了,在这两年期间,我想大家也看到了。虞大人劳苦功高,才能卓越,完全可以胜任丞相一职,列位有不同意见吗?”

第三百四十二章 拜 相

这下,即使是有些嫉妒虞允文的江晨星也说不出反对意见。虞允文这两年里,虽然没有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在不知不觉中,他的到来使赵国开始变得像一个真正的国家,而且国力蒸蒸日上。事实上,赵抗现在才任命他做丞相,已经算是晚的了。不过,这里还是有反对之人的

“陛下知遇之恩,臣纵肝脑涂地,不能报万一。但是,臣以为,此举颇为不妥。”,反对的人竟然是虞允文自己。不过他是真的推辞,还是只是一般的客套呢?

赵抗显然早有心理准备,笑道,“虞大人但讲不妨。”

“第一,这里是在国外,丞相这样重要的职务,却在国外任命,似乎儿戏了点;第二,当初陛下答应过臣几件事,目前还未全部办到,臣实在不宜现在就答应陛下的任命。”

“他还没忘啊!”,赵抗心中苦笑,面上却不在意地说道,“虞大人说的也不无道理,但是我以为,你还是应该在这里拜相的。”

“陛下的意思是?”,虞允文似乎有点明白了,但这些话还是让赵抗自己说出来比较好。

“我们赵国毕竟名义上还是大宋的外藩,下面我们在大宋的国都临安举行拜相的仪式,这等于是在告诉大宋的百姓,我们没有忘本,这有利于拉拢民心。而且这样一来,也更能拉近我们与本土之间的关系,虞大人以为然否?”,赵抗笑着解释道。

“陛下所见甚是,是臣考虑不周,但那件事”,虞允文回道。

“对了,藩国也设丞相一职似乎不太妥当,不如仿效战国旧例,还是叫相国吧,反正权力是一样的。另外,你们在大宋境内也别叫我陛下了,都叫大王或殿下好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