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部分 (第1/4页)

赵抗自己都做不到;二,遴选出一千到两千名擅长训练军队的人才,他们的任务是将基本素质一般的壮丁训练成合格的士兵,所以那些适用于精锐军队的“极限训练法”是派不上用场的;三,协调指挥赵国的大部分船只,从南宋境内大量采购粮食囤积到全国各地。

郑南臣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毛头小伙子了,他很快便从这三个任务中发现了不寻常的地方,他下意识地问了赵抗一个问题,“陛下,您这次准备征调多少壮丁从军?”

赵抗的回答把他吓了一跳,“新征六十万壮丁进行训练,加上现有的军队,要达到百万大军的规模,其中海军二十万,工兵四十万,驻军十万,野战军三十万。”

“这么多?难道是要发动灭国之战了吗?可是现在国家元气还没恢复,这样做会不会”,郑南臣有些疑虑,但是想到一向谨慎的赵抗既然敢于孤注一掷,他也只好执行任务了。何况身为一国之君的赵抗都不怕,他还怕什么呢?但是想想赵国此次的动员规模,确实是相当惊人,看来赵抗的决心不是一般地大

第三百九十六章 亲 事

赵国如此疯狂地征发精壮,国内的粮食产量减半都有可能,但是赵抗此次是倾囊而出,由国库出钱购买粮食来填补这个缺口,由于赵国目前人口有限,估计维持两年应该没有问题,如果国库付不出这钱,赵抗则会动用内库来补足缺口。这样一来,赵国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战国,全国不到五百万人口,却有着百万大军,再加上他们的家属,以及军械制造方面的工匠及其家属,总人口超过了赵国人口的半数,这是连当年扫平六合的秦国都做不到的。

赵抗之所以敢下这样的决心,与两个姐姐身体恢复有很大关系。没了牵挂的他已经没必要继续谨慎下去了。在已经用冷酷震慑天下之后,赵抗现在要用他的**将整个神州点燃,他的目标并不仅仅是收复失地而已,志向前无古人的他,已经没耐心继续这样磨蹭下去了。

而最重要的原因则是,赵抗从前段时间一连串可怕的灾难里看出,当初助汉文明兴盛一时的气运早已不在,如果一直持谨慎态度“以待天时”的话,很可能一直等待到死都没有机会。他现在是在与天命抗争,不豁出去大干一场是没有什么希望的,哪怕他是史上从未有过的强者也是一样。何况组织建立到现在不过七八年而已,就算出了最坏的情况,大不了重新来过,赵抗还年轻,这个代价他还付得起。

关于气运,赵抗虽然不敬鬼神,对此却有着自己的见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是不对的,事实上祸福都喜欢扎堆,倒霉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而运气好到没边时路边都能捡到金子,但这时的赵抗还只了解气运法则的皮毛。

如此大规模地征兵训练,必然会引起各国的注意,要知道现在各国对赵国已经是高度关注,潜入的细作可比当初多了不知多少倍了。但是赵抗并没有怎么加强相关工作的保密措施,令众大臣很不理解。赵抗的解释是这么大规模的动员,想完全瞒住各国是不可能的,不如干脆把声势造大,这样敌人反而会怀疑赵国是不是在虚张声势,这就是兵法中“虚虚实实”的道理。但是那些新的战争机械以及随之衍生出的新战法则需要严格保密,以免敌人事先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那无疑会增加将来北伐的难度。

不过“虚虚实实”也有可能会被金人识破,毕竟他们那边也颇有能人。但是那样的话,赵抗反而更是欢喜,因为他们如果识破的话,出于稳妥考虑,将不得不扩军备战,而那样一来,他们将会发现自己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局面。

各项命令都传达下去以后,赵抗觉得自己似乎有必要再去趟临安,倒不是要去觐见赵昚以完成礼数,而是去寻求支持。赵抗很明白,这次赵国采购的粮食数目不是一般的大,必然会惊动南宋朝廷,如果自己不去说明一下的话,到时候粮食被扣下就不好了。而且赵国的异动很可能会引起整个中国范围的一次决定性大战,赵抗觉得自己有必要给赵昚提个醒,免得他到时候毫无防范,那受害的百姓可不绝不仅有几万而已。

赵抗此去临安还有个目的,由于在大灾中经济损失太大,赵国之后两年中的财政开销又异常惊人,他必须未雨绸缪,所以这次他将当初在北方各城市抢到的那些古董和珠宝带到临安变卖。毕竟对现在的赵国来说,钱粮是最实惠的,而且现在不卖的话,等到战事一开这古董就不值钱了。

不过等到赵抗确定随行人员时,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凤鸣作为易容师是必定要带着的,毕竟这次携带的古董珠宝价值不菲,如果按市场价格加起来只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