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部分 (第1/4页)

荒苄∮谀斜��庖幌伦泳徒�蟛糠窒氤晌���墓媚锷ǖ爻雒帕耍��诙�鱿拗铺跫�蚋�欠且槁�旆桑�钥挂�笈��匦敫�静话涯信�叵档被厥拢�嗪玫哪腥嗽蕉嘣接畔取R灾劣诔�暗酱τ腥朔泶趟担��馐窃谡信��兀�故窃谡杏�税。�

早就废除营妓制度的赵抗,自然不会是这个目的,他是认为女兵一旦被俘虏,遭到各种噩运的可能性比男兵大得多,如果承受不了而导致精神崩溃的话,对其所属部队的士气将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说到底,他还是不想让女人参军,“战争让女人走开”早就成了他的口头禅,可是这又与他“人人平等”的理念冲突,最后只能想出这个半调子的处理办法。

由于赵抗的大力倡导,外加赵国的百姓不是被掳来的“顺民”,就是被解放的奴隶,或者是南宋各地不服王化的刺头,赵国境内儒家的影响力始终没能大起来。正因为这样,儒家的“忠孝仁爱”之类的价值观也没能成为赵国国民的主流思想,可是如果没有核心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赵国必然会成为一盘散沙。现在赵抗还在,即使是“唯利是图”的主流价值观,赵国也一样不会出大乱子,可是他再怎么厉害,也总是会死的啊!无奈之下,赵抗不得不再次从当初陆仁留下的记录里寻找答案。陆仁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了解的各种思想自然不少,可是赵抗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其中的大部分他是看不懂的,最后将目光集中到里面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之上。不过,由于陆仁那时已经时日无多,并没有留下详细的注释,所以赵抗对两者的理解也就局限于字面的意思。

按字面意思来看,这“爱国主义”的意思就是凡事以国家为重,那要是因为国家利益之争而发生战争的话,岂不是汉人内部要自相残杀了?当然,如果将所有汉人的地盘完成大一统的话,这便不是问题,可是已经有了不少治国经验的赵抗却清楚这根本就没有可能。在大一统直辖模式下,由于宋代的通讯与交通运输条件就那个样子,国土面积也就是维持在中国本部(就当时来说,也即是北宋+大理+西夏+燕云十六州)那么大的地盘才是划算的,如果周边没有敌对国家的话,这一面积还能再加一倍,但却还是远远达不到赵抗心中的期望。所以赵抗绝不会考虑大一统汉人所有的地盘,那这“爱国主义”自然就不作为主流思想了,而“民族主义”则成为首选。

赵抗理解的“民族主义”,就是在各方面出现大的冲突时,以民族利益至上,同一民族建立的不同国家之间要尽量避免自相残杀。后来赵抗又以此衍生出“民族自决权”等说法,但是由于赵国乃至日后整个汉人世界“禁止有选择(就是说可以不聚居,就必须散居。)的情形下聚居”,“民族自决权”并未成为国内分离主义的导火索,反而成为汉文明向外扩张的有力武器。

在大力倡导“民族主义”的同时,赵抗也没有完全放弃“爱国主义”,他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改成了“天下非一姓之天下(不是指全世界,基本等同于顾炎武的‘亡天下’中的‘天下’。),全体汉人之天下也。”和“民族为贵、社稷(指国家)次之、国君为轻。”,这样一来,战国期间七国征战不休而令草原匈奴等族得以喘息,最后发展为中原大患的情况便不易出现了。同时,赵抗篡改了“忠”的原意,认为“忠诚”是汉人最宝贵的品质之一,但愚忠绝不可取。赵抗将忠诚分为“民族之忠”、“国家之忠”、“个人之忠”三种,重要性依次降低,如果主次颠倒,那就是“愚忠”!

第四百四十三章 孝之辩

虽然实质已经大大变味,赵抗还是很提倡臣民尽“忠”的,因为这样对他的统治有利,可儒家礼法中同等重要的另外一环“孝”则受到了冷落。赵抗的解释是,“孝”是私德,对国家并无实质性的好处,所以不必进行鼓励和提倡,结果很快他就感受到了虞允文等孝子的巨大压力,为此还和他们中的代表虞允文进行了一次激烈的辩论。

虞允文首先指出,如果一个人连孝顺双亲都做不到,还指望他能为国家民族尽忠吗?而赵抗立刻指斥他是偷换概念,“孝”主要受感情影响,而臣民为国出力则要kao制度保障下的利益驱动,感情这东西是不可kao的。而且,就算在历史上,不孝却对国家忠诚的人也大有人在,比如吴起,虽然他先后在三个国家出仕,但并不是他不忠诚,而是鲁国和魏国的国君以他的私德来衡量他,对其不放心所致。而事实上,吴起帮助鲁国打败强齐,帮助魏国改革军制,令其称霸诸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令楚国很快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