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部分 (第1/4页)

暮侠硇粤耍�庋�焕纯梢源蟠蠹跎僬�錾缁岬奈�殖杀荆�舱媸怯捎谡飧鲈�颍�泄�拇笠煌惩持文J讲庞辛舜嬖谙氯サ目赡堋5比唬�丝诹鞫��僖膊缓茫�坏�崾沟谜�錾缁崛狈�盍Γ�膊焕�谛录际醯耐乒闫占埃�还�庖坏阏钥乖缇兔靼祝��韵衷谒��谝獾氖侨绾尉勒���鹊拇砦蟆�

在赵国原先来去自由的制度下,某地如果治理得不好,当地百姓迁出的便会增多。这样一来,当地税收必定减少,如果达不到上面的要求,地方官将被撤换,若他私增税率,那么就算不被情报部查出也很容易激起民变,那么此地的官员下场只会更惨。之后新的地方官将接过前任的烂摊子,而情报部统计司就算之前失职,现在也应该已经修正出更合适的当地税收定额,如果新官员依然达不到要求,或是税收定额制定得还是偏高,那么前面的程序将无限继续下去,直到该地获得较好的治理。世上的人才从来就不缺少,更何况若达不到要求,上面也会降低标准以适应地方上的情况,若当地人口密度降低到即使光kao渔猎也足够满足食物供应,那么除非是白痴或者恶棍当官,治理地方将毫无难度,所以无论赵国官员培养到了什么水准,动态的平衡迟早会出现,而那时就是赵国大治的时候。理论上这种体制是完美无缺的,然而,也仅仅是理论上,因为赵抗只考虑到了人口迁出的情况,却疏漏了人口迁入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这也不能全怪赵抗,因为赵国建立初期到处都是地广人稀,那时人口迁入便意味着劳动力的增加,对当地经济好处很大,而弊端则不怎么明显。而如今赵国的总人口已经超过了一千万(含奴隶和外国侨民),台湾岛上人口尤为稠密,又都局限在南部地区,各种社会问题随之变得严重起来。赵抗这才发现,当某地的人口多到光kao当地及附近市县的支持无法满足食物供应的时候,从经济上来看,继续增加人口已经不划算了。当然,由于某些地方有特定资源,现实中还要考虑到交通便利等因素,实际上没那么简单,但理论上就是这样。

可这样一来,赵抗就有了一个疑问,既然人口的过度增加已经影响到当地的经济,为什么外面的移民还会源源不断地涌入呢?原来,对大多数普通的平民百姓来说,他们是看不长远的,甚至有不少年轻人只要对生活稍有不满就想着挪窝,而他们连要搬去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情况都不知道,这大概应该算是赵抗在宣传中长年打压乡土观念带来的副作用了。不过这种极端的情况毕竟不多,但是城市与农村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贫富悬殊,不要说在赵国农村已经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虽然只是暂时的,土地兼并迟早会来,这一点赵抗也知道,所以他才一直强调工商业的重要性。),贫富差距比南宋小得多,就算是在南宋的乡村,贫富差距也远不能和城市相比。而那些乡下人首先看到的肯定是城市“朱门酒肉臭”的一面,这一点在他们对原来的生活不满时往往表现得特别极端,而对城市“路有冻死骨”的一面,他们或者是真的没看到,或者是选择性地忽视了,人总是有侥幸心理的。除此以外,在当时城市往往同时也是行政的中心,无论是哪个王朝都几乎肯定会尽力保证城市的繁荣,这些由朝廷和官府承担掉的经济和社会成本也是移民们看不到的,而这些成本毫无疑问将被转嫁到其他地区百姓头上,加重了整个国家的负担。

除了经济上带来的问题以外,各地人口以及外来的移民优先向几个大都市集中,还带来另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就业问题。这一点在赵国初年的高速扩张期并没有明显的表现,因为大量的基建需要的青壮劳力是永远不嫌多的,而其后由于赵国推行“先军路线”的缘故,大部分青壮都被安置在军中或是相关行业,使得这一问题被大大延后,但赵抗现在也已经注意到了其中潜伏的危险。赵国即使一直是战国体制,现在这种极度畸形的“先军路线”也不可能无限期地推行下去,而当几十万军人集中退役的时候,哪儿来的那么多工作岗位安置呢?就算这些人以后可以分派到收复的失地上驻守或屯田,随着移民潮的继续,国内也迟早会出问题。工商业固然可以为赵国创造明显高于农业(指广义的农业,含畜牧业、渔业等)的价值,但他们终究得kao农业来养活,所以在当时的生产水平下,合理的城市化比例不可能超过四成,这还是指大部分国土是沿海或其他交通便利地区的情况。而城市里面是无法种地的,那么城市人口过多便意味着将有大批青壮无法找到工作,这便会衍生出很多麻烦甚至是危险。

其实这一问题在北宋时期便已经出现,由于工商业的繁荣,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