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部分 (第1/4页)

因为他筹划与分析的能力也并不是特别强,但是赵恢总是能够团结尽可能多的力量去对付尽可能少的敌人,可以说是政治的天才。赵抗当年曾经说过,军事不过是政治的延续,所以至少目前来看赵恢远比他的大哥更适合为帝国掌舵。

但是,郑南臣也指出了两人的一些细节,赵性虽然缺点不少,但知错能改,而且非常好学而又礼贤下士;赵恢虽然是政治的天才,但是身体却好像不是很好。所以郑南臣的建议是,如果赵训活得长,那么也许老大更好,如果他就几年的命,那么老三更合适。这些话郑南臣自然不敢明说,但赵训也是聪明人,自然是能想到的

由于郑南臣将占领吐蕃的大部分功劳都给了赵恢,本以为在储位之争中占据了优势的赵性一下子就傻了眼,尤其是当赵恢接受命在旦夕的郑南臣的任命,成为西南军团代理军团长之后,他就更郁闷了。然而,当赵恢用那被他称为“群众路线”的方法轻易扫平了越南所有领土,根本无需借分封藩国来削弱当地各族实力之后,赵性不由对其心服口服。他并不是一个胡搅蛮缠之人,既然差距明显,赵性便主动放弃了储位的争夺。不过,赵性学习起来却更加卖力,他只是认为现在的自己比不上三弟,但并不等于他愿意一直不如他,何况多学点东西总是有益的。

事实上赵训虽然自被赵抗救出后就长年习武,但十五岁之前营养不良的后遗症却依然明显,现在他已经四十多岁,虽然自我感觉还好,但也知道想要活到六十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再加上,赵训虽然沿用了赵抗制定的制度,但骨子里他还是更偏爱文人的,所以看到两个儿子的表现,心中原本就已经倾斜的天平一下子便完全倒向了老三。然而,皇帝的家事就是国事,尽管大多数文官都更支持赵恢继位,但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却特地面见赵训,希望他暂时不要确定储君

他正是如今大宋实权第一的虞允文,他认为赵恢虽然表现出色,但他的所作所为太过天马行空。这种人当了皇帝,有可能使大宋在短期内迅速强盛,但突然衰败甚至亡国的可能性也一样存在。如果大宋还处在绍兴年间那样的弱势地位,这个险自然值得一冒,但现在大宋已经是无可争议的天下第一,还让这种双刃剑继承皇位就有些太冒险了。

在几个儿子之中,赵训最喜欢老三,听后自然怫然不悦,好在虞允文的年纪比他还大不少,要不然赵训恐怕还以为虞允文是想要一个暗弱的新君好方便他大权独揽呢。但虞允文依然固执己见,因为他是赵训几个儿子的老师,对他们的能力和潜质相当了解。赵恢现在才十五岁,已经相当聪明,但据虞允文观察,他应该还是大器晚成才对。也即是说,当赵恢完全成长之后,即使比不上当年的赵抗,也至少是十年难得一见的逸才,然而,现在的大宋已经不需要伟人了,皇帝能力太强的话说不定反而是一件坏事。因为能力太强就容易固执,如果固执得对还好,但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万一错了却死不悔改,那国家和民众就要倒大霉了。还是那句老话,若国家危难,那不得不希望出伟人来挽狂澜于既倒,但现在天下太平,就没必要冒这种不可预测的风险了,这也正是当年赵抗老说“宁要一百个人才,也不要一个天才”的缘故。

这下赵训也有了些许动摇,因为他很清楚老三的脾气,只要他认定是对的,即使是自己的话也无法说服他。小小年纪就已经如此,若他成了皇帝,还有人能劝服他吗?也许虞允文作为他们的老师,有这个能力,但是他已经老了,而赵恢还很年轻,这也正是虞允文冒着引起赵训疑忌的风险赶过来劝谏的原因。

最后赵训部分接受了虞允文的意见,虽然心中还是希望老三接替,但在战后评功时却故意吹毛求疵,硬是把他的功劳压到老大之下。然而赵恢回来以后似乎有了什么心思,对这些名利之事一下子变得异常冷淡,根本没发一句牢骚。这倒是令他的父亲放下心来。可是,赵恢渐渐变得和以前不太一样,他对官员日益冷淡,而对平民则愈见亲切,以至于赵训一时都以为他是不是脑子有了什么问题。好在其后让他办的几个差事虽然不能说是尽善尽美,结果也都还不错,而他对国策与战略的分析能力,则又上了一个大台阶,放眼天下,除了生死未卜的赵抗以外,恐怕已经无人敢打包票说一定在他之上,即使是一向被公认为天才的虞允文也是一样。然而,不管是赞誉他的人,还是诋毁他的,都没有人看出他眼神中逐渐显现出的孤独

第五百七十一章 幼 年

转眼间又过去了不少年头,大宋虽然由于国家太大,境内的灾害动乱还是时有发生,但是引入判例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