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部分 (第1/4页)

前排的枪阵进行杀伤了,自身的伤亡必然不小,所以赵抗特别赞助了一样利器给吴璘,那就是床子弩。当它们发射出的那些长数尺、粗数寸的恐怖玩意从阵后飞出后,“铁鹞子”人马身上的铁甲显得脆弱不堪,与其说他们是被射穿了,不如说是被这些“矛箭”砸翻在了地上

连最精锐的“铁鹞子”都显得不堪一击,其他军队就更别说了,来时还气势汹汹的西夏骑兵很快就败下阵来,在付出了数万伤亡后落荒而逃。吴璘并没有下令追击,他很清楚,一旦因追击而使得阵型散开的话,那么只会成为大队骑兵的下酒菜,而若结阵追击,就那速度,能碰到人有鬼了。这一点也是宋朝各支军队的最大无奈,就算取胜了,也没法追上去扩大战果,而一旦敌人的骑兵获胜,那宋军就必然是全军覆没。不过,吴璘的主力不追击,并不等于没人追击,这时原本只用于骚扰的武装牧民们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他们沿途不间歇地追杀下,西夏人伏尸数百里,能逃回国都兴庆的不过十之一二而已。说起来,虽然牧区经营了十余年,但由于马种被西夏人控制,吴璘防区养殖的马匹品质实在不怎么样,就算是这五万武装牧民所乘的战马,也都只能说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但是,吴璘将他们用在了适当的位置上,就算骑的都是劣马,他们也一样可以建立不朽的功勋。这些马再怎么不好,也不至于在以逸待劳的情况下还追不上那些人困马乏的西夏败兵吧?就这样,吴璘再次展现出了当时顶尖名将的能力,以一百多人(没错,就是一百多人,都是被对方的弓箭射中了面部,因为两军根本没发生正面交战,而西夏骑兵所用的短弓无力射穿吴璘部重步兵的“步人甲”,所以伤亡就这么多。至于武装牧民,由于都是在追击溃兵,所以伤亡也相当有限。)的微弱伤亡,取得了几乎全歼西夏十万骑兵的骄人战绩。而见到援军被宋军轻易击溃后,临洮城守将丧失了继续坚守的信心,打开城门向宋军投降。也即是说,宋军几乎是无损地吃掉了十五万西夏军队,这在宋朝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能够取得这样的大胜,赵军的帮助功不可没,在这一点上赵抗用人非常得当。选用郑南臣担任这支赵军的主帅并非完全因为这支赵军归他统属的原因,更是因为他曾是吴璘的部属,能够安心服从吴璘的领导,这样两军的配合便不容易出什么差池。而吴璘也正是从这个细节上感受到了赵抗的善意,才会在南宋朝廷并未发出诏令的情况下,擅自对西夏用兵。

这场胜利之后,赵宋联军利用西夏人士气低落的有利时机四面出击,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光复熙秦路全境。而随着郑南臣将关中地区移交给南宋官吏之后,吴璘已经非常满意,但郑南臣却传来了赵抗的口谕,“西夏人既已胆寒,望吴公鼓足余勇、再接再厉。”

赵抗的言下之意很清楚,就是要吴璘乘胜追击,一鼓作气灭掉西夏。可是连当初那么强盛的大辽都没能成功灭夏,就吴璘手中这点兵力能办到吗?但不管怎么样,吴璘既已彻底投入赵抗的阵营,自然不会再蛇鼠两端,何况赵抗在军事上的卓越判断力他一向是很佩服,既然赵抗有这决心,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第五百零八章 一力降十慧

而这时郑南臣才亮出了赵军的底牌,原来,他带来的十余万水军之中,竟然有五万是纯粹的陆军,冒充水军不过是为了让西夏人放松警惕罢了。不过,将这些水性一般的家伙长时间圈在船上,也够他们受的,以至于吴璘所部战果频频的时候,他们这些人不得不藉着难得的休息机会回复体力。而现在,他们的战斗力已经完全恢复,赵宋联军的可用兵力一下子猛增到了十万人。至于粮草也不必担心,由于西夏军队刚来没多久就被击溃,他们的粮草自然大半落入了宋军手中。而运输上也没有问题,将赵军的那些战船拆光后,工匠们获得了大量的木料,就在军队拼死作战的时候,他们也在努力生产出一辆又一辆的运粮车,如今这一工作已经接近完成。

看到当初连人际关系都处理不好的郑南臣如今竟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军政全才,吴璘不得不感叹世事变迁。既然已无后顾之忧,在修整半个月后,赵宋两国的十万联军终于誓师出发,向着自西夏独立以来从未被人征服过的西夏本部进军!

在此期间,西夏人也派来过求和的使者,然而他们提出的条件与赵抗的期望值相去甚远。赵抗希望西夏完全放开马匹贸易,并且解除对马种的严格管制,同时终止南宋每年交给西夏的岁币;而西夏人只肯承认南宋对熙秦路的占领,这我都占了还要你承认吗?说到底,西夏人并不认为赵宋联军具备危及其核心地带的能力,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