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部分 (第1/4页)

我干脆都告诉你吧,两年来当汉已行凶三起,皆抛尸于同一深涧、为鸟兽所食。我能施法凝聚当汉之阴神,对另外两名苦主却用不得此等手段,但猜其皆为路过客商。当汉所劫财货有的已挥霍,剩下的东西,就埋在他自己家中水缸下面,你可派人搜出证据。”

小九施法凝聚并唤醒胡桩之阴神,提供的只是线索而已。线索不是最终的定案证据,却可以成为查找证据的思路与方法。比如某人做了一个梦,梦见死者告诉自己很多事情,这个梦当然不能作为证据,但可以成为查出证据的线索。

小九对无件城主已经有些不耐,干脆将自己查到的情况都说了出来,让无件城主去取证便是。无件城主追问道:“这是三起凶案,为何有五条人命?”

伯益大人忍不住插话道:“当汉不是一条人命吗?柴当众刺死当汉,按律亦是死罪,这不也是一条人命吗?”

无件城主自始至终的处置看似挑不出什么毛病来,但是他有太多的事情都没做。这个案子其实并不复杂,甚至是相当简单的。当汉杀人已被柴撞见,而且柴跑到城主大人这里来告发,就算柴想不起案发地点,无件城主也可以派人协助柴回想,加派人手去搜山。另一方面,也不能只简单的询问当汉了事,应该正式的传唤并审问他。

在这种情况下,柴也就不会再去杀当汉、犯下死罪了。而当汉还活着、有可能取得其口供;就算当在汉那里没有审出口供,他家里的水缸下面也是可以搜出罪证的。

这一切并不需要小九和伯益出手,也不需要动用什么神通秘法,普通的府役就完全可以做到,更别提身为修士的无件城主本人了。面对斥责,无件城主并无愠色,又起身行礼道:“多谢二位查明此案,更多谢随玉指引鬼神妙法,我明日一早便派府役去核实证据。”

小九:“拿到证据,但事情已出,城主大人又打算如何办呢。”

无件城主:“既然案情有新的变化,待我查证清楚后,再派人详细上报天子。天子若知别有内情,想必会特释柴,至少会留他一命。”

“柴本不必获罪,皆因城主大人之失!”小九长叹一声,又问道,“天子的批复,何日会送达城廓?”

无件城主答道:“最快也得是今年秋后。”

小九起身道:“既如此,我们就告辞了……伯益道友,走吧!”

无件城主殷切挽留道:“随玉师弟,刚刚相见,又何必着急离去?你我同在太上座下听讲,难得如此有缘,当好好切磋交流。”

小九已经往外走了,听闻此言突然转身道:“你曾在太上门下听讲,但切莫再自称为太上门生,更不要扬言所求为太上清静无为之道,徒令先生蒙羞!”

伯益亦说道:“身为城主,比之常人有太多条件可潜心修炼,而你又认为城廓事务耽误了你的修行,既如此,你还不如不做这个城主呢、也不配做这个城主!”

小九虽然气愤,但说话时仍给无件城主留了神念心印,算是继续数落他,也算是点化他。若无件仍执迷不悟,那么小九也就懒得再搭理他了。

所谓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该做的事都已做好,不必再折腾。所谓无事,可不是城主不管事,而是城廓中相安无事。出了这样的事情,还能号称无事取之吗?

无为而无不为,是先生对于治世事最高的想描境界理述,却让这位城主这样庸俗化的曲解,甚至成了无所为的借口,怎么能令小九不生气?其实自古以来,这种极致理想状态的治世是不可能达到的,也只有在轩辕帝末年才有所接近。轩辕黄帝“垂裳而治”,传为千古佳话。

谢绝了无件城主的挽留,来到城主府的大门外,伯益大人又问小九道:“你好像很不看好无件的修行,也不愿意与他多说。”

小九:“若欲修仙,须知天下无不忠不孝的神仙。”

伯益:“哦,何忠何孝?”

小九:“忠于事,孝于恩。”

伯益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又问道:“我们这就直接去姑射之山吗?”

小九:“至秋后还有半年,先访姑射之山。伯益道友知翟水部伯君住在哪里,平日都会从哪里路过吗?我们的车就从他门前走、迎他面前过。”

070、姑射之山

有一种小法术或者说一种小把戏,叫隐身术。高人“隐身”有很多种手段,比如完全隐匿形迹,让人看不到也听不见。更高明的手段就连生机、神气都完全收敛,修士展开神识都感应不到。还有一种最简单的,明明没有隐形,却不会让人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