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部分 (第1/4页)

但是我仍然非常热爱他,因为他就是我的亲爸爸。”

她到底知道了这一点。我把那些从邮局带回家的信给她看,她哭了。后来,她成了“圣诞老人”的好助手,去商店买来东西,为我圣诞节的外出包扎玩具。

几年前,我最后一次扮圣诞老人时,知道一个家里有4个小孩。去他家之前,我给他们每人备了一个玩具。他们的家很小,几乎没有什么家具,一些小家伙整天都在等着我。

“圣诞老人会来的,妈妈,他肯定会来的。”他们不时地看我给他们的电报,对他们的妈妈重复着这句话。

我按响了他们家的门铃,门开了,他们都朝我拥来。我还没有进他们的家,他们就抓住我的双手不放。

“您好,圣诞老人!您好,圣诞老人!”

“我们知道您会来的。”

孩子们高兴极了,一双双眼睛亮了起来,显出兴高彩烈的神情。

我让他们坐在我的膝上,给他们讲圣诞节的故事,然后给每个人一个玩具。

一个5岁的小女孩在我进来后一直站在角落里,她有金黄色的头发,还有双蓝蓝的眼睛。

我转身面对她问道,“你不是这个家里的孩子吧?”

她闷闷不乐地摇了摇头,回答说:“不是的。”

“叫什么名字啊!”我问她。

“丽莎。”

“几岁啦?”

“7岁。”

“来,坐在我膝头上吧。”

她犹豫了一会,最后过来了。

“你在圣诞节得过什么礼物没有?”我轻声问道。

“没有”。她说。

我拿出一个漂亮的布娃娃来,问她:“想要这个布娃娃吗?”

“不想要。”说完她用她的小手扳住我的头,低声说,“我是个犹太人。”

我笑了,同样低声地说:“我也是一个犹太人呀。”

丽莎望着我笑了,然后接住了我递给她的布娃娃,跑出了门。

我不知道我们俩谁更高兴些——是丽莎,还是我这个圣诞老人呢?

我们·诗人·哲学家

当代青年

张晓风

有一件事使人惊奇,为什么桂冠只戴在少数人的头上?为什么哲士的名目只有少数人赢得?

每当花明月夕,哪一个少年不曾一度是诗人呢?每当静夜惊起,每一个中年人都是哲学家。

赞叹,惊服,是诗人之始。思索和迷惘,是哲学家之终。这些情绪,其实不也就是我们常人的情绪吗?所不同的是,当那些美好的花瓣在我们眼前绽开,那些萧飒的秋风四面袭至,我们大多数的人只能在讶异中缄默——因为,我们不善以人间字汇来形容自然。而当生老病死在我们眼前排演,当人类的悲喜剧在我们自身演出,我们虽有万千种感悟,却无法用。

因此,我们不曾被称为诗人,也不曾被尊为哲学家——但就本质而言,人人都可能比诗人更诗人,比哲学家更哲学家。人人都曾有过诗人“表现生命”的热忱,人人也都有过哲学家“探索生命”的虔诚。

我们可能不够聪明,所以没有诗人和哲学家的成就,但既然拥有生命,就不可以对自己的生命绝对漠然。

只是,不漠然又如何呢?我们对生命了解得如此之少,往往追寻的过程不但不能使我们豁然贯通,反而使我们愈加感到迷离的痛苦。医学院的学生执着解剖刀,在尸体中研究人类的生命,而心理学家以饲养在笼中的白鼠解释人类的行为——人竟不能解释自己的生命,人的研究一直离开生命的主题极其遥远。

其实,哪一部稍微复杂的机器在出厂时不需要附有说明书呢?为什么独有人类是那样愚昧地在造物之外俯首茫然面对那些细小的零件呢?人类最重要的难题并不在“换心”、“换肾”,而总在于去了解当心脏和肾脏行使功用时,它们是为着一个怎样美丽的意义去工作的!

有些人喜欢用显微镜去观察一片叶子,有些人用肉眼去细看木头的年轮。但真正去认识一棵树却必须从枝叶到根本,从过往的清风到枝干的神韵都注意到。同样地,当我们正视生命时,如果只从细微未节着眼,便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侮蔑。

当流浪的乞丐在衿底找到藏珠,当迷惘的人们在氨基酸之外得悉不朽的灵魂,我们才算知道自己正确的身份,我们的诗和我们的哲学才开始有其内涵。

愿我们永远保持诗人和哲学家的气质,因为这是我们生活在精神污染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