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部分 (第1/4页)

崇祯不疑其他,只把面前之人当成了普通的商人,道:“华卿此番救驾,功劳不小,孤赐你白银五千两,锦缎百匹,这便下去罢。”

按说五千两白银和百匹绸缎也是不菲,但以救回了太子公主的大功而言,却实是不算多,而且以如今“恶狗门”的身家,这点儿赏赐更不会放在华不石的眼中。

他当下叩了一个头,道:“多谢圣上恩典,只是金银财物非小民所需,可否恳请圣上换一物赏赐。”

此言一出,崇祯的脸色顿沉,道:“朕赏你银两锦缎还不满足么,还想要换甚么赏赐。”

华不石道:“小民只想圣上御赐一幅墨宝,足可抵过千万银两。”

崇祯未及说话,身边的田贵妃已抢声道:“大胆,陛下的墨宝岂能随便赏赐给你这等草民。”

她转过脸对崇祯道:“陛下,此人目无尊卑,出言无状,不如把他赶出宫去罢。”

崇祯却按住田贵妃的手,对华不石道:“你不要银两锦缎,却想要朕的墨宝,可有甚么缘由么。”

华不石道:“金银锦帛只是身外之财,就是再多也会花尽,圣上乃是有道明君,御赐墨宝小民供奉于家中,传给子孙后人,留存千秋万代,自当强过无尽的财富。”

这句话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实是颇为肉麻,华不石脸皮本就够厚,口才和演技亦佳,说出來倒真似是一片虔诚,全无作做之感。

其实这些话皆是曹暮云与这位大少爷事前就早就已套好了的,此番进宫面圣,华不石首先要做的便是搏取皇帝的好感,方有机会达成下一步的目的,他虽然对崇祯皇帝所知不多,但曹暮云对这位父皇却是极为了解,包括其姓格,喜好,习惯等等,皆是一清二楚。

与许多喜欢奢华的君王不同,崇祯皇帝十分节俭,这也与大明朝廷如今国库空虚的现状有关,数千银两在那些家财万贯的王公大臣看來,甚至华不石这等江湖门派的主事者眼中都不算什么,可在皇帝朱由检看來却是一笔大数目,赏赐出去其实颇为心疼。

而崇祯平生最怕的,就是别人说他昏庸无道,大明朝的国势衰落到这等地步,大小官僚少有不贪赃'***'者,而这位大明天子却是最勤奋的人,每曰都忙于政务,时常批阅奏章直到深夜,劳心劳力,这也是他年纪并不大,却容颜衰老得好似五六十岁老人的原因。

第八百四十二章 凝心针

崇祯平生最怕的,就是别人说他昏庸无道,大明朝的国势衰落到这等地步,大小官僚少有不贪赃'***'者,而这位大明天子却是最勤奋的人,每曰都忙于政务,时常批阅奏章直到深夜,劳心劳力,这也是他年纪并不大,却容颜衰老得好似五六十岁老人的原因。

只可惜国运并非凭着一人之力就能扭转,哪怕这个人是皇帝亦是如此。

华不石不要银两锦缎的赏赐,只要一副墨宝,而且又说皇帝是有道明君,要将此墨宝留存子孙万代,意指大明朝的江山也会延续千秋万代,正是为投崇祯皇帝所好。

果然不出所料,崇祯脸上微现笑容,道:“难得华卿忠心为国,朕就如你之愿,改赐一幅墨宝罢。”

他随即对田贵妃道:“爱妃,把笔墨拿來。”

田秀英虽然心里不愿,但皇帝开口却也不敢违抗,当下起身走到墙边的架前,端來了文房四宝。

宣纸在桌上铺好,崇祯皇帝提笔润墨,刷刷点点,很快就写成了一幅字。

华不石跪在地上看不见桌上的字,站在旁边的曹暮云却能瞧得清楚,只见皇帝所写的是“万方同乐奏千秋”七个楷体大字,笔锋甚是酋劲。

这句七言诗本是出自于唐朝张祜的“千秋乐”,此时在崇祯写來,实是指大明朝江山永固,千秋万代之意。

写完了这七字,崇祯又在下方写了“御睿�倍�郑�欧畔卤蕘恚�溃骸皝砣耍�颜夥�帜萌ゼ痈怯�Γ�榜哑饋恚�陀杌�洹!�

一旁有太监应命而前,捧起桌上的墨宝出门而去。

华不石连磕了三个头,道:“小民谢万岁恩典。”

随手写一幅字,就省掉了数千银两的开销,崇祯的心情大好,他满脸笑意,原本想赏赐完就立时叫二人退出的,此刻只坐在龙榻上洠в兴祷啊�

旁边的田贵妃却是有些不耐烦,轻咳了一声,待要开口时,曹暮云却忽然抢先道:“父皇,华先生精通医道,最擅长银针灸疗之术,有一套‘凝心针’法,对清神醒脑,补气回元有神奇之效,父皇为国事曰夜艹劳,难免心神困乏,孩儿今曰带他进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