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页)

着倒V字形石子地的边缘向上,却长出了二条矮小的松木林,右边的一条格外茂盛些,到下面一点就与右侧山体上的松树连成了一片松树林了;倒V字的碎石子地带中,也稀疏地长出了些矮小的松树;山体脚下茂盛的松树林又与右侧山体上松树林连成了一片,苍翠欲滴。屹立在拉什莫尔山顶部突出位置上的总统巨像,头顶一片蓝天,飘动、变化的白云,像一朵朵祥云一样环绕在四周;四位总统的雕像,神采奕奕,目光炯炯,栩栩如生,眺望着远方,似乎与我们同在关注着美国和世界的发展,历史的进步!

四位总统,华盛顿,是联军总司令,亲手缔造了自由民主、充满活力的美国,以后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被美国人尊之为“国父”;杰斐逊,是举世闻名的“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美国第三任总统,在任期间向法国购得了路易斯安那地区,使美国当时的领土面积增加了将近一倍;林肯,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在任期内,1861年通过发动为期4年的美国南北战争,捍卫了美国联邦政府的统一。同时,从根本上废除了奴隶制;罗斯福(或称老罗斯福,以区别于二战期间任职的小罗斯福总统),他是第二十六任美国总统,一般人对他都不很熟悉,在任期间促成了巴拿马运河的建设,推动了劳工保护和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的实施,并获得过1906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美国人很欣赏罗斯福总统,在1986年的大规模总统排名民意测验中,他名列第五;博格勒姆对他更是情有独钟。他当总统不像总统,在任期内,照样参加拳击比赛,甚至为此左眼受伤,视网膜脱落;卸任后,也不甘寂寞,又赴非洲、巴西进行探险旅行。为了整个画面的协调,他的雕像被安排在杰斐逊和林肯二位总统之间。四位总统的雕像,只有华盛顿的雕像是带胸像的,而且头部是圆雕,从衣领部分逐渐向浮雕过渡;其余三位总统的浮雕像,颈部以下的横线是连贯的,隐去了三个人的胸肩,彼此融为一体,加强了雕像之间艺术意蕴的联系。

四位总统巨像的布局,不但要考虑形象搭配的艺术效果,更多是受制于山石内部暗藏的裂纹和瑕疵。石雕的构图,往往要根据随时发现的岩石内部结构问题,不断地调整。据悉1930年7月4日,即美国国庆节那天,华盛顿的雕像首先完成了;以后,杰斐逊的雕像,因岩层的内部问题,一变再变,直到1936年8月30日才告结束;林肯和罗斯福的雕像,分别完成于1937年和1939年;4座雕像完成后,雕像整体的艺术处理,以加强雕像彼此间的联系,使这组雕像更加协调统一,也颇费周折。工程未竟,格曾。博格勒姆于1941年3月仙逝人间,以后,小博格勒姆继承父亲的遗志,于同年10月份最终完成了这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

总统巨像工程的艰辛和复杂,毋容置疑,明眼人一看便知:首先,这必须是露天的高空作业;其次,雕像的尺寸很大,面孔高度18米,鼻长6米,比埃及狮身人面像的面部还要大一倍;再者,拉什莫尔山的哈尼峰花岗岩特别坚硬,雕琢起来很困难,山体岩石内部看不见摸不到的内在裂纹和瑕疵,还造成雕像总体方案迫不得已地不断变动,使工程的施工难度,更是难上加难。但凡观赏过总统巨像的人,无不为之惊叹不已,景仰之至!

总统巨像的雕刻过程,凝聚着博格勒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为了做到形神兼备,还原每一位总统活生生的精神风貌,制作石膏模型,他查阅了所有相关的绘画、摄影照片和介绍;在此基础上,再融合进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活化了拉什莫尔山的四座总统雕像,将花岗岩雕像变成了真正赋有生命力的艺术品。

同时,巨像的雕刻过程,也无处不渗透着科学技术的力量。首先,山体巨像的制作,是按模型以1比12的比例,用仪器依照立体几何的计算方式放大施工的。其次,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对雕刻家来说,唯一可采用的造形技术,就是分割、清理石头,但是,分割下来的碎片是绝对无法还原的。对此不容败笔的雕刻艺术,博格勒姆曾考虑过放弃爆破技术;但面对坚硬得难以啃动的哈尼峰花冈岩,精湛的定向爆破技术又是唯一可取的实际操作方法。按当时的技术水平,经过精心的计算,爆破后的岩石较成品可做到只相差厘米。就是说,巨像的雕刻毛坯,可做到只留厘米的加工余量,以后再高空悬吊工作,精雕细琢,蚂蚁啃骨头,逐步完成巨像的雕刻工程。据悉整个工程曾经有过9次大的改动,采用爆破技术,移动、清理石头10余万吨。因此,有人称总统巨像是用炸药炸出来的,是科学与雕刻相结合的艺术杰作!真是谈何容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