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 太阳风 (第1/3页)

跟着林永明进入了基地内部,陈念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个项目的庞大。

当然,这一次的冲击不再是来自于那些巨型装备了-——与直观的视觉效果相比,藏在背后的细节反而更让人印象深刻。

“你们这里居然连商业街都规划了?”

陈念好奇地问道。

“当然这个项目的组织形式是要对标大型矿山项目的,涉及人员太多,光是钢结构建造工人就需要4000人以上,其他的技术人员、科研人员、测试人员总之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初步估计,项目常驻人力会达到接近5万人。”

“这5万人会在基地内连续工作5年以上,不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怎么办?我们肯定是不能按照单一企业来管理的,所以直接照搬以往的经验,按照功能化聚落的标准来建设就好了。”

听到林永明的话,陈念默默点了点头。

事实确实如此,卷入了那么多的人力和资源,生活区的建设也是一个极大的难点。

以“聚落化”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倒是一个已经经过验证的优秀思路。

不过,这样的处理方式,总让陈念觉得有些不安?

“我们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巨型项目,同时保密级别也会不断降低,因为能源问题解决之后,首先会爆发的不是超精尖的前沿技术,而是在原有技术水平上‘规模化’的提升。”

“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有的项目,都要进行聚落化管理吗?”

陈念提出这个问题是有原因的。

正如他所说地,核聚变和超导工业给世界带来的第一个变化不是技术的向前推进,而是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展。

一个很简单、也最贴切的例子,就是原本小规模推行的垂直农业、温室农业很可能会迅速扩大,向着超大型农业工厂的方向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仅是官方主导的军工、国有项目,就连商业化项目的规模也会越来越大。

难道每启动一个项目,就要建设一个新的聚落吗?

资本是一定会这么做的,因为在能源开始变得不值钱的前提下,这是成本最低的方案。

但问题是这绝对不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只会导致一个结果:

具有华夏特色的赛博托拉斯主义。

听到陈念的话,林永明先是顿了一顿,随后才开口回答道:

“我没想到你一开始就会提出这个问题没错,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远期风险。”

“事实上,我们在进行聚落管理方案的论证过程中,有很多社会学者、经济学者也提出了这个问题。”

“有个熟人,陈飞云陈老板,就是坚定的反对者。”

“但是没办法,我们暂时没有想到任何更好的替代方案,大概只有交通运输发生新的突破性革新之后,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说到这里,林永明再次停顿下来。

他看向陈念,眼神里充满了佩服的神情。

“不过,我们最终还是想到了解决办法。”

“你要不要猜一猜,是怎么解决的?”

“额”

陈念犹豫了片刻,试探性地问道:

“拆迁?”

“没错!”

林永明猛地拍手,高兴地说道:

“差不多就是拆迁——总之,是要把永久聚落和临时聚落区分开来。”

“因为项目而建立的聚落,在项目结束之后必须消亡,如果有必要长期保留的,经过审核之后再做保留。”

“这个方法可以避免人员因为某一个资本、某一种技术、某一个行业而固化板结,同时也避免了社会结构走向大社区模型。”

“当然,成本是很高的,但现在我们——其实是全人类,都不会在意这一点发展中附带的成本了。”

“据我所知,欧洲也通过了相关的法案,将这个思路确定下来。”

“他们倒是想得很清楚,反正这样的状况不是永久性的,最危险的时间就是在技术爆炸的初期,只要熬过了这段时间”

“后续无论是交通技术突破、人工智能和机械技术突破、或者干脆是社会管理技术的突破,都能最终解决这个问题了。”

“明白了。”

陈念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林永明的回答。

“但是这么说起来,老美好像是在跟我们背道而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