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部分 (第1/4页)

的机会,那时候的魏国实际上已经是司马懿扛旗了。

但对于李重来说,高览投奔的意义太过重大了。

虽然李重一直发展的不错,而且百战不败,但在天下人眼中,李重也就是一个潜力股而已,并没有真正的震慑力。

赵云,甘宁等人虽说威风八面,但那是后期,他们投奔李重之时还是无名小卒呢,没有什么轰动效果,但是高览却不一样,高览在投奔李重之前就是河北四名将之一,也可以说这么说,从高览投奔李重开始,李重才开始被天下人所认同。

这就是大将的明星效应,以后再有人投奔李重就会少很多顾虑,人家高览都认同李重了,咱们还能不信吗?

简单来说,这就跟商家请大明星做广告一样。

另外高览也不是绣花枕头,人家自己武艺高强,不亚于张颌徐晃,领兵能力虽不好说,但也指挥过数万人大战,但从这一点上来说,高览就要比赵云、张颌强得多。

至少这些将领都没有过单独领兵超过十万的状况,一旦人数过了一个界限,随之而来的问题就多了,比如营寨之间如何相互支援,如何通讯,如何警戒等等,这都是一个全军主将应该考虑的。

而在这方面有经验的武将,李重整个大营之中就只有高览一个人而已。

建安四年(199年)一月下旬,曹操只留下夏侯惇、张辽驻守界桥的大营,自己领军前去青州支援臧霸。

袁熙能保住界桥就已经满足了,也不追击曹操,任由曹操撤军而回。

青州的袁谭得知曹操增兵的消息,立即就放弃了黄河南岸的所有土地,带领军队退到平原县附近。

等到曹操顺利的接受了青州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到了三月,大河解冻,战事消散。

袁熙退到清河东岸,放火烧毁了界桥,随即引兵回转南皮,袁谭也留下一只人马驻守平原,自己带着将近四万军队赶赴南皮。

可以想象,袁家兄弟二人聚首的情景,无外乎就是争权夺利等等等等。

袁熙逼走了张颌高览,极大的打击了拥立袁谭的派系力量,再加上袁熙手中也有一只军队,所以袁谭并没有做到独揽大权的地步,不是袁谭不想,而是他做不到,政治本来就是相互妥协的东西。

好在兄弟二人还知道有外患存在,也不敢斗得太过火,总体来说,袁家兄弟的心还能用到一块去。

大致的划分了一下利益范围,袁谭提出和公孙度结盟一事,对于这种建议袁熙当然不会反对,当即答应下来,于是袁谭立即派郭图出使辽东,与公孙度商谈结盟。

郭图出使辽东还算顺利,公孙度总算还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答应给予袁家兄弟一定的支持。这个一定的范围就是适当的支援一些钱粮,军械什么的也可以谈谈,但是直接出兵肯定是不行的。

袁家兄弟要是打输了的话,公孙度还想投靠曹操呢,当然不能直接撕破脸皮了。

间接得罪曹操公孙度倒不怕,辽东地势偏远,孤悬关外,一般人都不会打此地的主意,还不如承认自己在辽东的地位,多讨要些贡品赋税呢。

对于这个结果袁熙袁谭到没感到十分失望,他们不是三岁孩子,就没指望过公孙度发扬雷锋精神,出钱出兵帮自己打仗,那样的话兄弟二人就得好好考虑一下公孙度的智商了,再不,那就是有陷阱。

袁家兄弟这里合纵连横,李重和曹操也在调兵遣将,布置军队。

曹操加封夏侯惇为青州牧,但是却将治所设在甘陵县,甘陵县可是在冀州境内,曹操的心思昭然若揭。

同时曹操命令张辽攻克平原县,随时可以北上攻击南皮。

反观李重这方面,李重立即命令高览带领一万兵卒前去支援太史慈,相信以高览的威势,招降一些幽州的县城应该不成问题。

同时李重加紧消化手中的地盘,尽量将土地转化成战斗力。

当然,依照曹操和李重的智力,也不会放弃联络辽东的公孙度,条件那自然是无比丰厚了,曹操身为丞相,权倾朝野,封号自然一股脑的往公孙度头上袋,什么车骑将军阿、辽东侯之类的职位层出不穷。

曹操也没奢望能将公孙度拉拢过来,能引起袁家兄弟和公孙度的猜疑就好了。

同时袁家兄弟也划分好了势力范围,袁熙带领逢纪焦触张南等人驻守幽州,对抗李重,袁谭带领剩余的将领驻守在南皮,勉力维持冀州的局面。

情况虽然恶劣,但是袁家兄弟也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冀州还有河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