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部分 (第1/4页)

刘基谦虚道:“是王爷赏识你们,下官不过略微一提罢了。”

随后众人也上前恭喜徐达、常遇春。

李善长冷眼旁观,他心中又气又妒,刘基屡屡反对他的意见,这次不仅当众驳斥了他的意见又获得朱元璋赏识,实在让人愤懑。然而朱元璋在上面坐着,他半点不满的心思都不敢表露,面带假笑上前恭喜了徐达、常遇春就拂袖离去。

会后,朱元璋正式宣布讨伐张士诚,他叫刘基拟定檄文列举张士诚的罪状,痛骂张士诚不忠不义,反复无常。其中有一条罪状便是“恃其地险食足,诱我叛将,掠我边民”。

檄文一贴出来,众人便知道张士诚引诱朱文正反叛的事情彻底惹怒了朱元璋,不管是真正的理由也罢还是借口也罢,朱元璋这次都不打算轻易放过张士诚了。

因为江浙同时出现了两个吴国,朱元璋的吴国被百姓称为西吴,张士诚的吴国被百姓称为东吴。百姓们都在奔走相告:“快点跑路啊,西吴要攻打东吴了!”

看好张士诚的人则认为西吴不足为惧,特别是张士诚的几个部将照样花天酒地,夜夜笙歌,只把朱元璋的檄文当笑话对待。

看好朱元璋的人则认为东吴败势已定,有些头脑灵活的富绅趁机捐钱送粮,预祝西吴大军凯旋而归。

当然也有鼠首两端的人,这边讨好着张士诚,那边巴结着朱元璋,例如方国珍之流给朱元璋送了贡品又给张士诚送粮。

同时元廷坐山观虎斗,元廷疲于对付各路起义军,加上内乱不休,已无暇攻打张士诚和朱元璋,所以巴不得两方尽快自己打起来,打得越激烈越好,等一方败亡另一方也折损得差不多,朝廷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一举消灭两支反叛军队。

这次朱元璋派出了二十万大军征讨张士诚,统帅是徐达,副将军是常遇春,昔日|他为了对付陈友谅,倾国之举也不过二十万大军。现在他财大气粗,随便派支队伍就有二十万人,当然敢跟江浙最富的盐贩子叫板了。

东吴人还在嘲笑西吴人都是穷光蛋,打仗用的都是烧火棍,却不知朱元璋的军队早已乌枪换鸟炮,军力、装备全面提升。且不提朱元璋缴获了陈友谅百余艘精良战舰,光看他这次派出的军队人人着铠甲,手持火铳,随军携带的火炮和粮食都装了十几条大船。若非有如此犀利的战备,将领们哪愿抢着出战啊!

出征前商量作战计划的时候,常遇春与叶兑发生了争执。

常遇春、徐达都认为应该直接攻打张士诚的老巢平江,只要攻破平江,张士诚的其他地盘就可以不战而降。

常遇春还有个私心,想立刻抓到张士诚为朱文正报仇。他和朱文正颇为熟络,甚至还教朱文正学习射击,两人称的上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他的妻弟蓝玉更是气愤地嚷着不杀张士诚誓不为人!

蓝玉现在还没显山露水,只是个小将领,在朱文正坚守洪都的时候,他曾被派去支援洪都。当时陈友谅大军围困洪都,他不得而进,每天看到江面漂流的无数浮尸和洪都上空的烽烟战火就能想象朱文正守城有多艰难。可惜那时他兵力不足,不敢跟陈友谅直接较量,只能在远处观望,心中替朱文正担忧。

好在后来四万将士生生硬抗下六十万敌人,这都不叫奇迹,应该叫神迹了。如此显赫的功劳,就是封个爵位都不为过,然而朱元璋只是轻描淡写地表彰几句。蓝玉都替朱文正不值,他性格耿直,就写信去劝慰朱文正。朱文正恰是情绪低落的时候,见他信中为自己鸣不平,立刻引为知己,一来二去,两人成为莫逆之交。

现在好朋友出事,蓝玉无法责怪朱元璋,就恨死了引诱朱文正反叛的张士诚,极力劝常遇春直接征讨张士诚。

第三百七十一章 遇春想要掘人坟

相比文官而言,武将之间的倾轧现象不多,毕竟是并肩作战、同生共死的袍泽,感情自然要深厚些。然而最近武将的连番折损让一群将领垂头丧气、闷闷不乐,憋着无名火无处发泄。

谢再兴叛变致死,虽然下场不值得同情,但其背叛的原因却让人难受。你说好端端的,朱元璋干嘛非要强行嫁人家女儿呢?马秀英也搞过一次集体相亲,将领和姑娘自由选择就没出问题,朱元璋却非要蛮横地指派酿出祸事。

唉,这个错误带来的影响还不止这一点呢。

老爹死了,两个闺女能不难过吗?这可好,大女儿谢翠英整天跟朱文正吵架,导致朱文正暴怒消沉,迷恋其他美色,最后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二女儿谢翠娥在徐达府中郁郁寡欢,导致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