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部分 (第1/4页)

幸亏这次是朱元璋亲自领兵,看到整个部队被吕珍的人马包围,他顾不得再隐瞒身份,急忙挺身而出号召全军反击。

众将士见到朱元璋竟如神兵天降出现在阵前,不由精神大振,连着三战三胜,赶走吕珍。

朱元璋就命徐达等人继续攻城,自己带着兵马去找韩林儿,在途中找到韩林儿并将其护送到滁州才返回应天府。

说来简单,但其中的艰险非同寻常。如果没有许五的劝说,张士诚就有可能和陈友谅联手夹击朱元璋;如果没有假的朱元璋在应天府迷惑陈友谅,陈友谅就有可能率军攻打应天府;如果没有朱元璋在紧要关头力挽狂澜,韩林儿就有可能被张士诚的人马擒获杀死……

开战的时候朱元璋没有想那么多,但过后一想,细思极恐啊,幸好一切都是有惊无险,幸好上天眷顾,让他赢了这场豪赌。

他的心情无比喜悦,这次出征安丰,不仅救下了韩林儿还保住了应天府。救出韩林儿的事情使他获得巨大的声望,现在谁不赞他的忠义之举,每个人看他的眼神都充满敬佩和热切,不少将士慕名前来投奔。同时他心中暗暗高兴,刘福通一死,韩林儿又在他的部署控制下生活,从此再也没有人能对他发号施令了。

朱元璋喜,张士诚和陈友谅自然就悲。

张士诚还好点,他只是惋惜朱元璋没有和陈友谅开战,他们不两败俱伤自己就无法渔翁得利。

陈友谅就不同了,他气得捶胸顿足,破口大骂:“骗子!骗子!朱元璋这个小人不得好死!”

他满心以为朱元璋要攻打武昌,还自作聪明地对陈友仁讲了一番“以逸待劳”的计谋,结果却被朱元璋摆了一道,错失了偷袭应天府的最佳时机。

如果当时陈友谅听到朱元璋派大军支援安丰就马上领兵攻打应天府的话,现在只怕朱元璋早成了丧家之犬,哪还有机会大摇大摆地返回应天府。可惜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即使陈友谅百般懊悔也无济于事。他瞪着血红的眼睛对噤若寒蝉的陈友仁等人吼道:“传朕命令,朕要御驾亲征攻打洪都!”

第三百零二章 初生牛犊不怕虎

洪都是南方水路交通的中心,即兵家之争的重地,特别是拥有大量水师的陈友谅更是不会放弃夺取这个地方,他要以洪都为据点逐步吞噬朱元璋的势力。。

洪都的守将是朱文正,他在江州和诸全两场战争中的表现颇让朱元璋满意,便像坐火箭般升至大都督,被委派到洪都镇守门户。

这当中也不免夹带了朱元璋的一点私心,因为洪都地理位置极其优越,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被誉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之地。重镇之地留给自己亲近信任的人,这是每个上位者的通病。

但是朱元璋的破格提拔难免会让旁人用有色眼镜去看待朱文正,毕竟朱文正年纪不大,加上他在应天府沾上的几次绯闻风波都让人产生误会,以为他是个不务正业、只会章台走马的纨绔子弟。

对于朱文正的空降,一些老将略有些不服气,虽然嘴上敷衍恭顺,难免行事阳奉阴违。

所以朱文正这个大都督做得并不开心,甚至有些束手束脚的感受,他空有满腹才智却无用武之地,只好每天醉生梦死,浑浑噩噩,连军事布防都交给属下打理。

其实他内心早就渴望狠狠打一次胜仗,竖立自己的军威。听闻陈友谅大举来犯,他不仅不害怕,反而有种热血上涌的兴奋,当即就宣布全城备战,要给陈友谅一个迎头痛击。

到底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

若是换成其他守将听闻陈友谅倾全国之力攻打洪都一般都会有两个选择:要不弃城逃跑;要不一边守城,一边派人向应天府求援。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陈友谅虽然战败几次,其根本并未受到重创,区区一个洪都想要抵抗几十万敌军的进攻显然不可能。

偏生朱文正年轻气盛,把陈友谅这头老虎看成了病猫,他手下总共才四万左右的兵力,却既不弃城逃跑也不向朱元璋求援,他想就凭借全城力量坚守下来,创造一个辉煌的战果给众人看。他要告诉世人,他并不是只会惹事生非的纨绔子弟,也并不是依靠朱元璋才当上大都督,他要展现自己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他要证明自己和其他的将领一样出色。

朱文正手下有个千户侯叫张子明,他原是国公府的侍卫出身,算得上是朱文正的真正心腹。但是朱文正永远也不会知道张子明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是马秀英派来照顾朱文正的朱卫。

朱卫的首要职责就是保护主子,张子明不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