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部分 (第1/4页)

路的感觉,他正要遣散手下士兵,自我了断,忽听叔叔缪贞在营外求见。

我可以死,但我儿子怎么办?叔叔的到来给廖大亨带来一丝希望,他决定把儿子托付给叔叔。

缪贞只带了几个士兵进营,见廖大亨一夜之间竟然形如枯槁、面若死灰,手握一柄大刀搁在脖子上,不由惊道:“侄儿你千万别想不开!”

廖大亨惨然道:“叔叔来的正好,中元就托付给你了。你拎着我的人头去见朱元璋,求他放我儿子一条生路。”

缪贞急忙说道:“万万不可,朱镇抚说了,他敬你是一条好汉,若是你肯投降,他会既往不咎。”

“他们是一群反贼,我为何要降?”廖大亨勃然大怒,手里刀一震,在脖子上划出一道血痕。

“反贼?”缪贞盯着侄子的眼睛,心痛不已,“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反贼出现,因为他们都不愿意做元人的走狗!如今朝廷昏庸,奸权当道,民不聊生,贼蜂四起,这样的朝廷值得你效力吗?侄儿,你应该好好想想,你身上流的是汉人的血不是元人的血!你为何甘愿让元人驱使,也不肯正视这天下原本就是我们汉人的?”

廖大亨语塞。

缪贞继续劝道:“昔日|你带领我和几万乡亲出征,我们二话不说就跟你走,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却背叛了你?我们不是背叛你,而是背叛你身后的那个朝廷,因为这个昏庸的朝廷不值得我们效力,他们从没有把我们当人,只把我们当狗!侄儿,你醒醒吧,若还是执迷不悟,到最后众叛亲离的只会是你自己。你以为你可以一死了之,但那些跟随你的人呢,他们怎么办?他们的亲人还在家中殷切盼望啊,难道你死了还要让人戳脊梁骨,让你儿子无颜以对这些乡亲吗?”

“哐当!”廖大亨手中的大刀跌落在地,一直都怨恨部下背叛了他,却不曾想过部下为何要背叛。再一想到大军失败后,元将张知院早早就舍弃自己开溜,而朱元璋却一而再、再而三劝降自己。既然如此,自己为什么还要给元廷卖命,还差点为了这个昏庸的朝廷自误终生。他一旦想通,当机立断,对缪贞说道:“叔叔,快绑了我去见朱镇抚,我愿意投降,还请他善待我手下的将士。”

“哈哈!廖将军义薄云天,朱某佩服。”跟在缪贞身后的两个士兵突然大笑起来,原来这二人竟是伪装成士兵的朱元璋和徐达。

廖大亨万万没有想到,朱元璋为了招降自己,甘愿以身冒险,心中涌起无限感动和敬意,连忙单膝跪下,拱手道:“廖某无颜之人,拜见朱镇抚。”

“快快起来,今后我们就是自家兄弟。”朱元璋俯身相扶,抱着廖大亨哈哈大笑。

廖大亨见朱元璋对自己毫不设防,愈发感动,从此死心塌地跟随朱元璋直至病逝。

就在朱元璋收编廖大亨的人马时,有消息传来,另一个山寨的秦把头领着部下前来归顺。朱元璋好言勉励一番后,就去检阅新来的部队。

过两天又传来好消息,妙山的大当家、二当家冯国用和冯国胜两兄弟也率众来投奔大军。

再过几天,其他没有归顺的山寨也纷纷表示愿意接受招安。

朱元璋这才明白马秀英为何非要劝他收服廖大亨,原来这廖大亨还是横涧山的活动基石,他一塌,那些观望的人都撑不住啦。

第一百五十八章 半夜三更讲故事

横涧山的土匪豪杰被朱元璋收编后,定远便彻底失去西北方向的屏障,守城的元军闻风而逃,留下一个生灵涂炭的破败县城。

朱元璋非常得意,他离开濠州时才带了百八十人,如今他的队伍已经扩展到三四万,轻而易举就攻下了定远。这是他从前想都不敢想的成果,他的信心急速膨胀,甚至产生一种“老子万夫莫挡、老子无所不能”的狂妄心态。这种情绪在作战的时候非常有用,因为狂妄的人拥有强烈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在处理政事以及生活中过于狂妄就不妥当了。

汤和曾劝朱元璋继续南征,但是他不听劝告,把军队和山匪的家属都迁入定远城,打破了城中现有的状态。定远只是一个小县城,一下涌入这么多人,民生空前饱和,造成大量闲散人群无所事事,从而滋生打架斗殴甚至偷盗、掠夺妇人的现象。

朱元璋惩治了数个屡教不改的山匪,可是作奸犯科的事情仍有发生,百姓怨声载道,从拥护红巾军变成愤恨红巾军。朱元璋极为苦恼,他就想不明白,为什么赶跑了元人,百姓反而不认同现在的生活?为什么横涧山的土匪能过上安稳日子了却依然恶习不改?他明明是为大家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