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 (第1/4页)

TMD,卧好惨。。。

君无戏言,康熙说得出,就办得到,万一真叫我每日到十阿哥府门前上岗,我怕撑不过三天他那个体型很魁梧的正福晋就会冲出来给我个早乙流熊猫拥抱地狱送我回老家,而用毛笔字抄《诗经》三百遍?谢谢,谢谢,比较恐怖。

盘算来盘算去,摆明只有现场作诗一条活路可走,我就更加懊恼。

“鹅鹅鹅屈项向天歌”、“锄禾日当午”等等我的强项派不上用处也就罢了,最可恨我印象中明明有伟大领袖毛主席一首很出名的咏梅诗,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具体内容,好像是“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还是“秦皇汉武稍逊风流”什么的?偏偏这些零散句子好似又不对板,真是急死我了,也顾不得先回康熙的话,只管闷着头拉开记忆的帷幕苦想不已。

东暖阁里书案笔墨都是现成的,一会儿工夫,已有人铺陈开来,只待我就位。

亦舒说过,不管做什么,最紧要姿态好看。一片鸦雀无声中,我一步一蹭,以凛然就义的姿态走到书案后面……天晓得,我早被四阿哥弄出了书案恐惧症,这种超大的书案原来不是用来行房而是用来写字,我至今尚未习惯。

我腿软手软,提笔蘸墨,又神经质地一甩笔,在旁帮我服侍笔墨的魏珠脸上顿时多了一条耐克标志。

我呆了,说:“OH;I’M SORRY。”

魏珠也呆了:“口庶?”

康熙见我实在不行,摇摇头,一笑正要说话,忽然那边椅子响动,十三阿哥一个人离座起身,倜倜傥傥朝我走过来:“玉格格今日穿的新衣裳这么整齐漂亮,可别被墨弄脏了,这样吧,你口述,我来写,可好?”

话音未落,他已绕过来,接下我手中毛笔,我再想不到他这样大胆,侧首和他的目光碰了一碰,原本慌乱的一颗心却踏实下来,好像只要相信他,就没什么事不可以解决。

我走到书案另一边,手指抚过刚才放在案上的那枝折梅,正有些恍惚,只听康熙发话道:“这也可以,不过十三阿哥一不准和玉格格商量,二不准润色,否则即使作成了诗,也不能算数。”

唯恐天下太平的太子马上接口道:“对!我们要看‘奇葩’!”

众人又笑,而十三阿哥似听未听,只微侧了脸,轻抬眼睑,换了笔架上另一枝新笔在手,舔毫分墨,凝势以待。

“啪”的一声轻响,是窗那边的邢年应十七阿哥要求剪下一枝梅花给他拿在手里,我正好将邢年那一剪子下去和十七阿哥低头把玩模样看在眼里,突然来了灵感,却听十阿哥响亮道:“十三阿哥真正好耐心,难道指望玉格格七步成诗不成?”

一语既出,举座哗然。

七步成诗的典故出自三国,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之子,且都为卞太后所生,是真正的同胞手足,因曹植才智高于其兄曹丕,曹操曾一度想立其为嗣,后曹丕登基仍忌曹植之能,加以迫害,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一首《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不仅在咏诗中体现了出口成章的非凡才华,而且以箕豆相煎为比喻生动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令曹丕“深有惭色”,为自己成功避过一劫,尤其“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语双关,千百年流传下来,早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

十阿哥此时莫名抬出此典,说他人头猪脑吧,可就这么一句话,一方面正好打中康熙软肋,另一方面连自己兄弟均有嫌疑,谁又能讨到什么彩头?何况今年出了几起大事故,太子一听之下固然勃然变色,其他人也是各有想法,唯故作平静,撑个场面暂时安稳,且看康熙如何反应罢了。

我不用看康熙也知道大过年的他总不可能把十阿哥拖出去上面砍喽砍喽下面也砍喽砍喽,大发作不行,就只能不发作,这个时候,因十阿哥一语触动心事,我最留意的反而不是康熙。

虽然有心理准备,当我看到十三阿哥果然抬起首来不看别人只和坐在那边的四阿哥对视了一眼的时候,我还是有点搪不牢。

托我的福,他们两个就真的是“兄弟相奸”,互为奸夫……

还有什么话好讲?十阿哥这次算是把四阿哥跟十三阿哥一起得罪光了,本来这不关我的事,问题在于,四阿哥一旦抓狂的话就往往需要我帮他负担某方面的压力,但我还想延年益寿快乐发育的说。

那么这种尴尬时刻,除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