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部分 (第1/4页)

�Α��

说到这里,我想不起来,核能还有什么用途,也就说不下去了。

然而,这对何泽强已经足够了。小型化,何泽强没想过,可以试试;核能民用的设想,他不是没做过的,但一来没有资金,二来人员都在研究核武器,也没有精力。现在,我这么说,想必资金不是问题,两者都可以考虑。

何泽强盘算了一下,就想到了几个思路,反应堆用于发电很简单,民用就是个费效比的问题……有充足的资金钻研自己的爱好,真是件幸福的事。

……

何泽强满意地走了。

眼看着乌云笼罩,狂风四起,雷霆闪烁,暴雨将临,谁知道,转眼间烟消云散,浩月当空。

我夸奖了孙凤行几句,又下令嘉奖所有人员,几个人也就散了。

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不知道地震是如何测量的;何泽强不熟悉地震计算,算错了震级;在询问地震专家时,我们也不可能直接寻问,而是旁敲侧击。有这一连串的巧合,我又先入为主的情况下,因此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一直到几年后正式核试验的时候,何泽强才发现问题,这叫他捶胸顿足,痛心疾首了好一阵儿。

老实说,在这个时代,地震监测机构对核武器没有直接的认识,发现核试验的机率不是很大,估计不会超过10%。但原子弹影响很大,我也没有必要冒这样的风险。中国有核武器,而别国没有,才会有更多的选择,获得更大的利益。

原子弹就是如此了。

看到何泽强的样子,我就会想起哥达德。两个人差别很大。一是白种人,身材魁梧,金发碧眼,一脸的胡子,嗓音哄亮,待人热情;一是黄种人,中等个,白白净净,腹有诗书气自华,自有一种读书人的儒雅气质。但我却总觉得两人有些像,也许是他们都具备那种科学家的执琢吧。

既然如此,我就顺便介绍一下火箭。

顾名思义,火箭就是着火的箭,或着喷火的箭。现代火箭的样子虽然变化很大,原理却是与后者一致的。

最早的“向后喷火的火箭”出现在我国宋朝,但在我开始着手发展中国火箭研究的时候,中国却早已经落后了,这方面人才寥寥,没有专门从事火箭研究的,水平也有限。

直到20年,美国哥达德博士受邀来到中国,组建了物理(火箭)研究所,专门从事火箭研究,并从大学里秘密招收火箭专业研究生,中国的火箭研究才步入正轨。

火箭分为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固体/液体指的是燃料形态。早期的火箭都是固体,现代大功率火箭多选择了液体。哥达德博士研究的也是液体火箭。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世纪初,就有一俄国人提出了多级火箭、集束火箭和星际旅行,并在特别强调,星际旅行必须使用多级液体火箭,还指明燃料是液体氮或液体氢,建立了火箭运动的基本数学方程,并勾画出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草图。

我知道此事后,就一个感觉——“丫也是穿越的吧!”

闲话少说。

哥达德博士研究的是液体火箭,可我要用的武器多是固体火箭。于是,便另行召集人员组织了一个固体火箭研究所。不过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起步之初,也是从哥达德博士那里学习了许多知识,受益匪浅。

因为火箭研究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噪音,有一定程度的危险,还需要空阔的场地。所以,两个火箭研究所还是选择了中国西北地区。地点是我定的,本来想选酒泉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谁不知道。反正,火箭终究是要发射卫星的,就别搬来搬去的,咱一步到位了。但出于保密和实验的需要,液体火箭研究所最后被安排在石板泉。

石板泉在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因泉水而得名,是个人烟稀少的小镇。与原子弹基地肖塘一样,都是采用军方出面征用土地,给予补偿费。然后重新设计建造了石板泉,确保那里的生活舒适便捷,又便于保密。

因为有充足的资金和人力物力,火箭的研究进展顺利,就像前文说过的一样,火箭炮和火箭筒技术现已经成熟,正式列装部队了。液体火箭射程和载重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在33年就达到三十公里左右,并设计了降落伞,以避免火箭降落时损伤,便于回收利用。

此后,哥达德博士开始设计一种射程300公里,载重量一吨的火箭。36年喷气式发动机出现以后,也很快被应用在液体火箭上了。在去年年底的实验中,这种巡航导弹的雏形飞行了283公里,初步获得成功。目前正在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