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部分 (第1/4页)

当初,汉哀帝时,马宫为光禄勋,与丞相、御史一同议定傅太后的谥号为孝元傅皇后。等到王莽追究诛杀从前参与议定的人时,马宫因与跟王莽私交笃厚,单独得以幸免。但马宫内心惭愧恐惧,上书说:“从前,在讨论定陶共王母亲谥号时,我迎合上峰的意旨,附和别人的意见,违反儒家经典,坚持偏邪的说法,用来迷惑贻误圣上。作为臣子,没有尽到忠心。虽然幸运地准许我悔改自新,但实在无颜面再看到宫门金殿,也没有心思再居住官府,不应该再拥有封爵食邑。我愿上交太师、大司徒、扶德侯的印信,避开贤能人才上进之路。”八月壬午(二十日),王莽以太皇太后的诏命赐给马宫策书说:“四辅的崐职务,是为国家维持纲纪。三公的责任,象鼎的三脚,支持君王。不坚持原则,就无法居于高位。你的陈述,至为诚恳,不敢掩饰自己的过失,我十分尊重。现在,不剥夺你的封爵和食邑,仅上交太师、大司徒印信绶带给使者。以侯爵身份离开朝廷,返回家宅。”

'9'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

'9'王莽因皇后有了生男育女的吉兆,修通子午道,从杜陵县穿过终南山,直通汉中郡。

'10'泉陵侯刘庆上书言:“周成王幼小,周公居摄。今帝富于春秋,宜令安汉公行天子事,如周公。”郡臣皆曰:“宜如庆言。”

'10'泉陵侯刘庆上书:“周成王年龄幼小,由周公居位摄政。当今圣上年龄还轻,应当让安汉公代行天子的职务,象周公一样。”群臣都说:“应当照刘庆所说的办。”

'11'时帝春秋益壮,以卫后故,怨不悦。冬,十二月,莽因腊日上椒酒,置毒酒中;帝有疾。莽作策,请命于泰,愿以身代,藏策金滕,置于前殿,敕诸公勿敢言。丙午,帝崩于未央宫。大赦天下。莽令天下吏六百石以上皆服丧三年。奏尊孝成庙曰统宗;孝平庙曰元宗。敛孝平,加元服,葬康陵。

'11'这时,平帝的年龄渐长,因母亲卫皇太后的缘故,怨恨不快。冬季,十二月,王莽借着腊日向平帝进献椒酒,在椒酒中下了毒。平帝中毒害病。王莽写下策书,到泰祈祷,请求保全平帝的性命,愿意用自身代平帝去死。他把策书收藏在金柜里,放在前殿,告诫各大臣不准说出去。丙午(疑误),平帝在未央宫驾崩。大赦天下。王莽命令官秩六百石以上的官员,一律服丧三年。又上书太皇太后,建议尊称成帝庙叫作统宗,平帝庙叫作元宗。收殓孝平帝,戴上成人冠帽,埋葬在康陵。

班固赞曰:“孝平之世,政自莽出,褒善显功,以自尊盛。观其文辞,方处百蛮,无思不服,休征嘉应,颂声并作;至于变异见于上,民怨于下,莽亦不能文也。

班固赞曰:平帝在位期间,由王莽发号施令,褒扬善行,宣扬功德,用来显示他自己的尊贵威严。从文辞上来看,中原以外的众多蛮族,没有不想归附臣服的。吉祥的征兆纷呈,歌颂的声音四起。至于上有天象的变异,下有沸腾的民怨,王莽也无法掩饰。

'12'以长乐少府平晏为大司徒。

'12'任命长乐少府平晏当大司徒。

'13'太后与群臣议立嗣。时元帝世绝,而宣帝曾孙有见王五人,列侯四十八人,莽恶其长大,曰:“兄弟不得相为后。”乃悉征宣帝玄孙,选立之。

'13'太皇太后与文武百官,商议遴选继任皇帝。这时元帝的后代断绝了,而宣帝的曾孙有为王的五人,为列侯的四十八人,王莽厌恶他们已经长大,便说:“兄弟之间不能互相作为后代。”于是全部征召宣帝玄孙,逐一选择。

是月,前辉光谢嚣奏武功长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圆下方,有丹书著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符命之起,自此始矣。莽使群公以白太后,太后曰:“此诬罔天下,不可施行!”太保舜谓太后曰:“事已如此,无可奈何;沮之,力不能止。又莽非敢有他,但欲称摄以重其权,填服天下耳!”太后心不以为可,然力不能制,乃听许。舜等即共令太后下诏曰:“孝平皇帝短命而崩,已使有司征孝宣皇帝玄孙二十三人,差度宜者,以嗣孝平皇帝之后。玄孙年在襁褓,不得至德君子,孰能安之!安汉公莽,辅政三世,与周公异世同符。今前辉光嚣、武功长通上言丹石之符,朕深思厥意,云‘为皇帝’者,乃摄行皇帝之事也。其令安汉公居摄践祚,如周公故事,具礼仪奏!”于是群臣奏言:“太后对德昭然,深见天意,诏令安汉公居摄。臣请安汉公践祚,服天子冕,背斧依立于户牖之间,南面朝群臣,听政事;车服出入警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