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5部分 (第1/4页)

在此之前,杨元琰知武三思日益专擅朝政,便向唐中宗请求允许他辞去官位,削发为僧。唐中宗没有同意。敬晖听说这件事后,对杨元琰打趣说:“要是我早一点得知此事,我就去劝陛下同意你的要求,剃光你这胡人的脑袋,岂不是太妙了!”杨元琰长了一脸的络腮胡子,看上去像胡人,所以敬晖拿他开这样的玩笑。杨元琰回答说:“人在功成名就以后,如果不激流勇退,就会遇到危险。我的确是从心眼里想辞官出家当和尚的,不仅仅是作个样子。”敬晖知道他的真实想法之后非常吃惊,感到很不高兴。在敬晖等人因武三思的诬陷而被杀后,只有杨元琰一人得以幸免。

'28'上官婕妤劝韦后袭则天故事,上表请天下士庶为出母服丧三年,又请百姓年二十三为丁,五十九免役,改易制度以收时望。制皆许之。

'28'上官婕妤劝韦后承袭武则天时期的旧制,向中宗上表请求规定全国士民百姓一律为被父亲休弃的母亲服丧三年。又请求规定天下百姓二十三岁时才算成丁,到五十九年就免除劳役,她要求作这一改变的目的是收买人心。唐中宗对她的所有建议都同意。

'29'癸卯,制,降诸武,梁王三思为德静王,定王攸暨为乐寿王,河内王懿宗等十二人皆降为公,以厌人心。

'29'癸卯(二十五日),唐中宗颁下制书,下令降低武氏集团成员的爵位,将梁王武三思降为德静县王,将定王武攸暨降为乐寿县王,将河内王武懿宗等十二人降封为公爵,以此满足天下臣民的心愿。

'30'甲辰,以唐休为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如故;豆卢钦望为右仆射。

'30'甲辰(二十六日),唐中宗任命唐休为尚书左仆射,依旧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又任命豆卢钦望为尚书右仆射。

'31'六月,壬子,以左骁卫大将军裴思说充灵武军大总管,以备突厥。

'31'六月,壬子(初四),唐中宗任命左骁卫大将军裴思说为灵武军大总管,目的是为了防备突厥兵的侵扰。

'32'癸亥,命右仆射豆卢钦望,有军国重事,中书门下可共平章。

'32'癸亥(十五日),唐中宗命令尚书右仆射豆卢钦望遇有军政大事时,可到宰相议事的地方,与宰相们共同商议处理意见。

先是,仆射为正宰相,其后多兼中书门下之职,午前决朝政,午后决省事。至是,钦望专为仆射,不敢预政事,故有是命。是后专拜仆射者,不复为宰相矣。

在此之前,仆射就是正宰相,后来仆射大多兼任中书门下之职,每次上朝都是在上午商议处理朝廷大事,下午处理尚书省的事务。到这时,豆卢钦望专任右仆射一职,不敢参预宰相们对于军政大事的讨论,所以唐中宗下达了这样的命令。此后专任尚书仆射的人,便不再是宰相了。

又以韦安石为中书令,魏元忠为侍中,杨再思检校中书令。

唐中宗又任命韦安石为中书令,魏元忠为侍中,杨再思为检校中书令。

'33'丁卯,孝敬皇帝于太庙,号义宗。

'33'丁卯(十九日),唐中宗将其兄孝敬皇帝李弘的神主迁入太庙,庙号为义宗。

'34'戊辰,洛水溢,流二千余家。

'34'戊辰(二十日),洛水泛滥,冲走二千多户人家。

'35'秋,七月,辛巳,以太子宾客韦巨源同中书门下三品,西京留守如故。

'35'秋季,七月,辛巳(初四),唐中宗任命太子宾客韦巨源为同中书门下三品,仍保留他原任的西京留守职务。

'36'特进汉阳王张柬之表请归襄州养疾;乙未,以柬之为襄州刺史,不知州事,给全俸。

'36'特进、汉阳王张柬之上表请求回到襄州养病;乙未(十八日),唐中宗任命张柬之为襄州刺史,但不主管该州事务而领取全额俸禄。

'37'河南、北十七州大水。八月,戊申,以水灾求直言。右卫骑曹参军西河宋务光上疏,以为:“水阴类,臣妾之象,恐后庭有干外朝之政者,宜杜绝其萌。今霖雨不止,乃闭坊门以禳之,至使里巷谓坊门为宰相,言朝廷使之燮理阴阳也。又,太子国本,宜早择贤能而立之。又,外戚太盛,如武三思等,宜解其机要,厚以禄赐。又,郑普思、叶静能以小技窃大位,亦朝政之蠹也。”疏奏,不省。

'37'黄河南北十七个州发大水。八月,戊申(初一),唐中宗因发生水灾的缘故而下诏要求臣下直言规谏自己的过失。右卫骑曹参军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