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1部分 (第1/4页)

'1'春季,正月丁酉(初三),昭义兵马使裴志清驱逐留后薛,率领部众投靠田承嗣。田承嗣声称救援,带兵袭击和夺取了相州。薛逃奔州,上表请求入朝,代宗同意了。

'2'辛丑,郭子仪入朝。

'2'辛丑(初七),郭子仪入朝。

'3'壬寅,寿王瑁薨。

'3'壬寅(初八),寿王李瑁去世。

'4'乙巳,朱表请留阙下,以弟滔知幽州、卢龙留后,许之。

'4'乙巳(十一日),朱上表请求留在朝廷,让弟弟朱滔担任幽州、卢龙留后,代宗表示同意。

'5'昭义裨将薛择为相州刺史,薛雄为卫州刺史,薛坚为州刺史,皆薛嵩之族也。戊申,上命内侍魏知古如魏州谕田承嗣,使各守封疆;承嗣不奉诏,癸丑,遣大将卢子期取州,杨光朝攻卫州。

'5'昭义副将薛择担任相州刺史,薛雄担任卫州刺史,薛坚担任州刺史,他们都是薛嵩的族人。戊申(十四日),代宗命令内侍魏知古到魏州去劝告田承嗣,让他们各守自己的疆界;田承嗣不接受皇上的诏令,癸丑(十九日),派遣大将卢子期攻取州,杨光朝进攻卫州。

'6'乙卯,西川节度使崔宁奏破吐蕃数万于西山,斩首万级,捕虏数千人。

'6'乙卯(二十一日),西川节度使崔宁奏报说,在西山击败了吐蕃数万人的军队,杀一万人,俘虏数千人。

'7'丙辰,诏:“诸道兵有逃亡者,非承制敕,无得辄召募。”

'7'丙辰(二十二日),代宗颁发诏书说:“各道都有士兵逃亡,没有接到朕的制敕,不得随意召募。”

'8'二月,乙丑,田承嗣诱卫州刺史薛雄,雄不从,使盗杀之,屠其家,尽据相、卫四州之地,自置长吏,掠其精兵良马,悉归魏州;逼魏知古与共巡磁、相二州,使其将士割耳面,请承嗣为帅。

'8'二月乙丑(初一),田承嗣引诱卫州刺史薛雄造反,薛雄不从,田承嗣便派强盗杀掉薛雄,屠杀他的家属,占据相州、卫州等四州的全部地区,自行设置长吏,将那里的精兵良马全都掳掠到魏州。田承嗣逼迫魏知古与他一起巡视磁州、相州,又让他的将士割耳划脸,请田承嗣担任主帅。

'9'辛未,立皇子述为睦王,逾为郴王,连为恩王,遘为王,迅为随王,造为忻王,暹为韶王,运为嘉王,遇为端王,为循王,通为恭王,达为原王,逸为雅王。

'9'辛未(初七),代宗立皇子李述为睦王,李逾为郴王,李连为恩王,李遘为王,李迅为随王,李造为忻王,李暹为韶王,李运为嘉王,李遇为端王,李为循王,李通为恭王,李达为原王,李逸为雅王。

'10'丙子,以华州刺史李承昭知昭义留后。

'10'丙子(二十日),代宗任命华州刺史李承昭为昭义留后。

'11'河阳三城使常休明,苛刻少恩。其军士防秋者归,休明出城劳之,防秋兵与城内兵合谋攻之,休明奔东都;军士奉兵马使王惟恭为帅,大掠,数日乃定。上命监军冉庭兰慰抚之。

'11'河阳三城使常休明对待部下十分苛刻,又缺少恩惠,部下防御吐蕃归来,常休明出城慰劳,防秋的士兵和城内的士兵便合谋进攻他,常休明逃往东都;士兵们拥戴兵马使王惟恭为帅,在城中大肆掠夺,几天后才安定。代宗命令监军冉庭兰去慰问和安抚他们。

'12'三月,甲午,陕州军乱,逐兵马使赵令珍。观察使李国清不能禁,卑辞,遍拜将士,乃得脱去。军士大掠库物。会淮西节度使李忠臣入朝,过陕,上命忠臣按之;将士畏忠臣兵威,不敢动。忠臣设棘围,令军士匿名投库物,一日,获万缗,尽以给其从兵为赏。

'12'三月甲午(初一),陕州军队发生哗变,驱逐兵马使赵令珍。观察使李国清无法制止他们,便说谦恭话,并一一求拜将士,才得以脱身离开。士兵们大肆掠夺府库财物。恰好淮西节度使李忠臣入朝,路过陕州,代宗命令李忠臣去制止他们。将士们慑于李忠臣的军威,不敢妄动。李忠臣用荆棘围成一个圈子,命令士兵们无记名将所掠府库的财物投放到圈子中,一天就收了一万缗钱,全部给了他的随从,作为奖赏。

'13'乙巳,薛、常休明皆诣阙请罪,上释不问。

'13'乙巳(十二日),薛、常休明都进宫请罪,代宗宽恕他们,不加追究。

'14'初,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淄青节度使李正己,皆为田承嗣所轻。宝臣弟宝正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