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部分 (第1/4页)

周公,吾复何忧!李绩清方忠亮,汝善遇之。”召吴王垂还邺。

'14'辛酉(十七日),前燕国主慕容俊患病,卧床不起,他对大司马、太原王慕容恪说:“我的病肯定难以好转了。如今晋、秦二国尚未平定,慕容年幼,国家多有磨难,我想效仿宋宣公,把天下嘱托给你,如何?”慕容恪说:“太子虽然年幼,但却是能遏制顽凶实现大治的君主。我其实是什么人,怎么敢当正统的君主呢!”慕容俊愤怒地说:“兄弟之间,岂能虚伪掩饰!”慕容恪说:“陛下如果认为我是能够承担天下重任的人,我怎么就不能辅佐少主呢!”慕容俊高兴地说:“你能做周公,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李绩行为清廉,忠诚闻名,你要很好地对待他。”慕容俊召吴王慕容垂返回邺城。

'15'秦王坚以王猛为辅国将军、司隶校尉,居中宿卫,仆射、詹事、侍中、中书令、领选如故。猛上疏辞让,因荐散骑常侍阳平公融、光禄·散骑西河任群、处士京兆朱彤自代。坚不许,而以融为侍中、中书监、左仆射,任群为光禄大夫、领太子家令,朱彤为尚书侍郎、领太子庶子。猛时年三十六,岁中五迁,权倾内外;人有毁之者,坚辄罪之,于是群臣莫敢复言。以左仆射李威领护军;右仆射梁平老为使持节、都督北垂诸军事、镇北大将军,戍朔方之西;丞相司马贾雍为云中护军,戍云中之南。

'15'前秦国王苻坚任命王猛为辅国将军、司录校尉,在宫中值宿警卫,仆射、詹事、侍中、中书令以及兼任的其他职务一如从前。王猛上疏请求辞让,并荐举散骑常侍阳平公苻融,光禄、散骑西河人任群,处士京兆人朱彤来分别替代自己的这些兼职,苻坚没有同意,而是任命苻融为侍中、中书监、左仆射,任命任群为光禄大夫,兼领太子家令,任命朱彤为尚书侍郎,兼领太子庶子。王猛时年三十六岁,一年中五次升迁,权势显赫压倒朝廷内外。有诋毁他的人,苻坚就以罪处置,于是群臣没有谁再敢说三道四。苻坚任命左仆射李威兼任护军,右仆射梁平老为使持节、都督北垂诸军事、镇北大将军,戍守朔方以西地区,丞相司马贾雍为云中护军,戍守云中以南地区。

'16'燕所征郡国兵悉集邺城。

'16' 前燕从各郡国征调的士兵全部汇集于邺城。

资治通鉴一百零一卷

晋纪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升平四年(庚甲、360)

晋纪二十三 晋穆帝升平四年(庚甲,公元360年)

'1'春,正月,癸巳,燕主俊大阅于邺,欲使大司马恪、司空阳鹜将之入寇;会疾笃,乃召恪、鹜及司徒评、领军将军慕舆根等受遗诏辅政。甲午,卒。戊子,太子即皇帝位。年十一;大赦,改元建熙。

'1'春季,正月,癸巳(二十日),前燕国主慕容俊在邺城对军队进行大检阅,想让大司马慕容恪、司空阳鹜统领军队进犯东晋。恰好这时病情加重,于是就召来慕容恪、阳鹜以及司徒慕容评、领军将军慕舆根等人,接受遗诏辅佐朝政。甲午(二十一日),慕容俊去世。戊子(疑误),太子慕容即皇帝位,时年十一岁。实行大赦,改年号为建熙。

'2'秦王坚分司、隶置雍州,以河南公双为都督雍·河·凉三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雍州剌史,改封赵公,镇安定。封弟忠为河南公。

'2'前秦王苻坚分司隶之地设置雍州,任命河南公苻双为都督雍、河、凉三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雍州刺史,并将他改封为赵公,镇守安定。封弟弟苻忠为河南公。

'3'仇池公杨俊卒,子世立。

'3'仇池公杨俊去世,儿子杨世继位。

'4'二月,燕人尊可足浑后为皇太后。以太原王恪为太宰,专录朝政;上庸王 评为太傅,阳骛为太保,慕舆根为太师,参辅朝政。

'4'二月,前燕人尊可足浑后为皇太后。任命太原王慕容恪为太宰,总揽朝政;任命上庸王慕容评为太傅,阳鹜为太保,慕舆根为太师,参与辅佐朝政。

根性木强,自恃先朝勋旧,心不服恪,举动倨傲。时太后可足浑氏颇预外事,根欲为乱,乃言于恪曰:“今主上幼冲,母后干政,殿下宜防意外之变,思有以自全。且定天下者,殿下之功也。兄亡弟及,古今成法,俟毕山陵,宜废主上为王,殿下自践尊位,以为大燕无穷之福。”恪曰:“公醉邪?何言之悖也!吾与公受先帝遗诏,云何而遽有此议?”根愧谢而退。恪以告吴王垂,垂劝恪诛之。恪曰:“今新遭大丧,二邻观衅,而宰辅自相诛夷,恐乖远近之望,且可忍之。”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