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1部分 (第1/4页)

都护。

'2'二月,戊子,上行幸万年宫。

'2'二月,戊子(初十),唐高宗到万年宫。

'3'夏,四月,壬子,卫州刺史道孝王元庆薨。

'3'夏季,四月,壬子(疑误),卫州刺史道孝王李元庆去世。

'4'丙午,魏州刺史郇公孝协坐赃,赐死。司宗卿陇西王博义奏孝协父叔良死王事,孝协无兄弟,恐绝嗣。上曰:“画一之法,不以亲疏异制,苟害百姓,虽皇太子亦所不赦。孝协有一子,何忧乏祀乎!”孝协竟自尽于第。

'4'丙午(二十九日),魏州刺史郇公李孝协因犯贪赃罪,赐死。司宗卿陇西王李博义上奏,说李老协的父亲李叔良过去为朝廷牺牲,孝协没有兄弟,恐怕要绝后。唐高宗说:“法律是一样的,不能因亲近疏远而有不同,如果伤害百姓,就是皇太子也不能赦免。李孝协有个儿子,怎么担心没有人祭祀祖先呢!”李孝协终于在住宅中自尽。

'5'五月,戊申朔,遂州刺史许悼王孝薨。

'5'五月,戊申朔(初一),遂州刺史许悼王李孝去世。

'6'乙卯,于昆明之弄栋川置姚州都督府。

'6'乙卯(初八),唐朝在昆明的弄栋川设置姚州都督府。

'7'秋,七月,丁未朔,诏以三年正月有事于岱宗。

'7'秋季,七月,丁未朔(初一),唐高宗下诏,定于麟德三年正月封泰山。

'8'八月,丙子,车驾还京师,幸旧宅,留七日;壬午,还蓬莱宫。

'8'八月,丙子(初一),唐高宗回到京师长安,来到他任晋王时的旧宅,居留七日;壬午(初七),返回蓬莱宫。

'9'丁亥,以司列太常伯刘祥道兼右相,大司宪窦德玄为司元太常伯、检校左相。

'9'丁亥(十二日),唐朝任命司列太常伯刘祥道兼任右相,大司宪窦德玄为司元太常伯、检校左相。

'10'冬,十月,庚辰,检校熊津都督刘仁轨上言:“臣伏睹所存戍兵,疲羸者多,勇健者少,衣服贫敝,唯思西归,无心展效。臣问以‘往在海西,见百姓人人应募,争欲从军,或请自办衣粮,谓之”义征“,何为今日士卒如此?’咸言:‘今日官府与曩时不同,人心亦殊。曩时东西征役,身没王事,并蒙敕使吊祭,追赠官爵,或以死者官爵回授子弟,凡渡辽海者,皆赐勋一转。自显庆五年以来,征人屡经渡海,官不记录,其死者亦无人谁何。州县每发百姓为兵,其壮而富者,行钱参逐,皆亡匿得免;贫者身虽老弱,被发即行。顷者破百济及平壤苦战,当时将帅号令,许以勋赏,无所不至;及达西岸,惟闻枷锁推禁,夺赐破勋,州县追呼,无以自存,公私困弊,不可悉言。以是昨发海西之日已有逃亡自残者,非独至海外而然也。又,本因征役勋级以为荣宠;而比年出征,皆使勋官挽引,劳苦与白丁无殊,百姓不愿从军,率皆由此。’臣又问:‘曩日士卒留镇五年,尚得支济,今尔等始经一年,何为如此单露?’咸言:‘初发家日,惟令备一年资装;今已二年,未有还期。’臣检校军士所留衣,今冬仅可充事,来秋以往,全无准拟。陛下留兵海外,欲殄灭高丽。百济、高丽,旧相党援,倭人虽远,亦共为影响,若无镇兵,还成一国。今既资戍守,又置屯田,所借士卒同心同德,而众有此议,何望成功!自非有所更张,厚加慰劳,明赏重罚以起士心,若止如今日以前处置,恐师众疲老,立效无日。逆耳之事,或无人为陛下尽言,故臣披露肝胆,昧死奏陈。”

'10'冬季,十月,庚辰(初六),检校熊津都督刘仁轨上奏说:“我观察留在这里戍守的兵卒,疲惫瘦弱的占多数,勇猛健壮的占少数,衣服单薄破旧,一心想返回西边家乡,没有在这里效力的心思。我曾问他们:‘以前在西边家乡时,看见百姓踊跃应募,争着要从军,有人请求自备衣服口粮,称为义征,现在的士卒为何这样?’他们都说:‘现在的官府与从前不同,人心也不一样。以前在东西征战中,为朝廷牺牲,都承蒙皇帝派使者吊唁祭奠,追封官爵,或者把死者的官爵回授给他的子弟,凡渡辽海东征的,都赐勋一级。自显庆五年以来,东征的人屡次渡海,官府没有记录,死了也没有人过问他的姓名和死因。州县官每次征发百姓当兵,强壮而富有的人,花钱买通办事人员,都得以免征,而贫穷的人虽年老体弱,却立即被征发入伍。不久前攻破百济及平壤的苦战,当时将帅发出号令,答应立功的人受奖赏,无所不至;等到返回西海岸,只听说被拘捕,被追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