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3部分 (第1/4页)

'30'朗州的武陵县和龙阳县境内沅江水暴涨,淹没一万多户人家。

'31'壬午,奉义节度使伊慎入朝。

'31'壬午(疑误),奉义节度使伊慎入京朝见。

'32'辛卯,夏绥节度使韩全义入朝。全义败于激水而还,不朝觐而去,上在藩邸,闻其事而恶之;全义惧,乃请入朝。

'32'辛卯(疑误),夏绥节度使韩全义入京朝见。韩全义在水战败后返回京城,没有朝见便离开了。宪宗在王府生活时,得知此事而憎恶韩全义。韩全义害怕,便请求入京朝见。

'33'刘辟使诸将表求节,朝廷不许;己未,以袁滋为剑南东·西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

'33'刘辟指使诸将领上表请求任命自己为节度使,朝廷不肯答应。己未(二十三日),宪宗任命袁滋为剑南东西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

'34'度支奏裴延龄所置别库,皆减正库之物别贮之。请并归正库,从之。

'34'度支奏称,裴延龄设置的别库,一概是减少正库的物品,移至别库,分别储存,请求将别库的物品一并归还正库,宪宗听从了这一建议。

'35'辛酉,遣度支、盐铁转运副使潘孟阳宣慰江、淮,行视租赋、榷税利害,因察官吏否臧,百姓疾苦。

'35'辛酉(二十五日),宪宗派遣度支、盐铁转运副使潘孟阳前去安抚江淮地区,巡视租赋、各项物品专卖和税收的利弊,就便视察官吏的为政得失和百姓的疾苦。

'36'癸亥,以尚书左丞郑余庆同平章事。

'36'癸亥(二十七日),宪宗任命尚书左丞郑余庆为同平章事。

'37'九月,戊辰,礼仪使奏:“曾太皇太后沈氏岁月滋深,迎访理绝。按晋庾蔚之议,寻求三年之外,俟中寿而服之。伏请以大行皇帝启攒宫日,皇帝帅百官举哀,即以其日为忌;”从之。

'37'九月,戊辰(初二),礼仪使上奏说:“曾太皇太后沈氏失踪年深月久,在情理上说,已经没有继续访求迎接的必要。根据晋朝庾蔚之的说法,倘若寻找亲人已经超过三年仍未找到,便可以等到他八十岁诞辰时,为他服丧。请在为大行皇帝开启攒宫下葬的日子,由圣上率领百官致哀,就以这一天作为曾太皇太后沈氏的忌日。”宪宗听从了这一建议。

'38'壬申,监修国史韦执谊奏,始令史官撰《日历》。

'38'壬申(初六),监修国史韦执谊奏称,开始命令史官修撰《日历》。

'39'己卯,贬神策行军司马韩泰为抚州刺史,司封郎中韩晔为池州刺史,礼部员外郎柳宗元为邵州刺史,屯田员外郎刘禹锡为连州刺史。

'39'己卯(十三日),宪宗将神策行军司马韩泰贬为抚州刺史,将司封郎中韩晔贬为池州刺史,将礼部员外郎柳宗元贬为邵州刺史,将屯田员外郎刘禹锡贬为连州刺史。

'40'冬,十月,丁酉,右仆射、同平章事贾耽薨。

'40'冬季,十月,丁酉(初二),右仆射、同平章事贾耽去世。

'41'戊戌,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袁滋同平章事,充西川节度使;征刘辟为给事中。

'41'戊戌(初三),宪宗任命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袁滋为同平章事,充任西川节度使,征召刘辟为给事中。

'42'舒王谊薨。

'42'舒王李谊去世。

'43'太常议曾太皇太后谥曰睿真皇后。

'43'太常寺计议将曾太皇太后沈氏的谥号称作睿真皇后。

'44'山人罗令则自长安如普润,矫称太上皇诰,征兵于秦州刺史刘,且说以废立;执送长安,并其党杖杀之。

'44'山人罗令则从长安前往普润,诈称太上皇颁布诰命,向秦州刺史刘征调兵马,而且劝说刘再行废立。刘将罗令则捉送长安,朝廷将罗令则连同他的同伙一并以杖刑处死。

'45'己酉,葬神武孝文皇帝于崇陵,庙号德宗。

'45'己酉(十四日),宪宗将神武孝文皇帝在崇陵安葬,庙号称作德宗。

'46'十一月,己巳,睿真皇后、德宗皇帝主于太庙。礼仪使杜黄裳等议,以为:“国守法周制,太祖犹后稷,高祖犹文王,太宗犹武王,皆不迁。高宗在三昭三穆之外,请迁主于西夹室;”从之。

'46'十一月,己巳(初四),宪宗将睿真皇后与德宗皇帝的神主奉入太庙,举行祭。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