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8部分 (第1/4页)

,又素无才德,现在一下子就被提拔到宰相的高位上,恐怕对万民景仰的圣朝美德有所妨碍。”唐睿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丙午(二十六日),唐睿宗将钟绍京改任为户部尚书,不久又将他外放为蜀州刺史。

'9'上将立太子,以宋王成器嫡长,而平王隆基有大功,疑不能决。成器辞曰:“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涕泣固请者累日。大臣亦多言平王功大宜立。刘幽求曰:“臣闻除天下之祸者,当享天下之福。平王拯社稷之危,救君亲之难,论功莫大,语德最贤,无可疑者。”上从之。丁未,立平王隆基为太子。隆基复表让成器,不许。

'9'唐睿宗想要立太子,但由于宋王李成器是嫡长子,而平王李隆基有大功,所以在太子的人选上犹豫不决。李成器推辞道:“国泰民安则应当先立嫡长子,国家多难则应当首先将有功的人立为太子;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违反时宜,就会让普天之下的人大失所望。臣宁可去死也不敢位居于平王之上。”为此他接连几天一直流着眼泪向睿宗坚决请求将太子之位让给平王李隆基。大臣们也大多认为平王李隆基有大功于社稷,应当被立为太子。刘幽求说:“臣听说铲除天下祸患的人应当享有天下的福分。平王使大唐社稷免遭倾覆,拯救君亲于危难之中,讲功劳没有谁比他更大的,论德行又最为贤良,立他为太子是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唐睿宗听从了他的建议。丁未(二十七日),唐睿宗将平王李隆基立为太子。李隆基又上表请求将太子之位让给李成器,唐睿宗没有同意。

'10'则天大圣皇后复旧号为天后。追谥雍王贤曰章怀太子。

'10'唐睿宗下诏恢复则天大圣皇后的旧号为天后,追谥雍王李贤为章怀太子。

'11'戊申,以宋王成器为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太子太师。

'11'戊申(二十八日),唐睿宗任命宋王李成器为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太子太师。

'12'置温王重茂于内宅。

'12'唐睿宗将温王李重茂安置在内宅。

'13'以太常少卿薛稷为黄门侍郎,参知机务。稷以工书,事上于藩邸,其子伯阳尚仙源公主,故为相。

'13'唐睿宗任命太常少卿薛稷为黄门侍郎、参知机务。薛稷因擅长书法,在相王府侍奉过睿宗,他的儿子薛伯阳又娶了睿宗的女儿仙源公主为妻,所以被任用为宰相。

'14'追削武三思、武崇训爵谥,斫棺暴尸,平其坟墓。

'14'唐睿宗下令削夺已经死去的武三思、武崇训父子的爵位和谥号,砍开他们的棺材,暴露他们的尸体,并铲平他们的坟墓。

'15'以许州刺史姚元之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州刺史韦嗣立、许州刺史萧至忠为中书令,绛州刺史赵彦昭为中书侍郎,华州刺史崔为吏部侍郎,并同平章事。

'15'唐睿宗任命许州刺史姚元之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任命宋州刺史韦嗣立和许州刺史萧至忠为中书令;任命绛州刺史赵彦昭为中书侍郎,华州刺史崔为吏部侍郎,二人均任同平章事。

'16'越州长史宋之问,饶州刺史冉祖雍,坐谄附韦、武,皆流岭表。

'16'越州长史宋之问和饶州刺史冉祖雍因趋附韦、武集团获罪,被流放到岭南地区。

'17'己酉,立衡阳王成义为申王,巴陵王隆范为岐王,鼓城王隆业为薛王;加太平公主实封满万户。

'17'己酉(二十九日),唐睿宗将衡阳王李成义立为申王,将巴陵王李隆范立为岐王,将彭城王李隆业立为薛王;还将太平公主的封户增加到一万户。

太平公主沉敏多权略,武后以为类己,故于诸子中独爱幸,颇得预密谋,然尚畏武后之严,未敢招权势;及诛张易之,公主有力焉。中宗之世,韦后、安乐公主皆畏之,又与太子共诛韦氏。既屡立大功,益尊重,上常与之图议大政,每入奏事,坐语移时;或时不朝谒,则宰相就第咨之。每宰相奏事,上辄问:“尝与太平议否?”又问:“与三郎议否?”然后可之。三郎,谓太子也。公主所欲,上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余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子薛崇行、崇敏、崇简皆封王,田园遍于近甸,收市营造诸器玩,远至岭、蜀,输送者相属于路,居处奉养,拟于宫掖。

太平公主遇事沉着机敏,富有权变的谋略,武则天认为她很像自己,因而在众多的子女中对她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