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1部分 (第1/4页)

'7'丙子(初七),唐懿宗下令贬山南东道节度使于琮为普王李俨的师傅、分司东都。这也是由于韦保衡的诋毁。辛巳(十二日),朝廷又贬尚书左丞李当、吏部侍郎王、左散骑常侍李都、翰林学士承旨兵部侍郎张裼、前中书舍人封彦卿、左谏议大夫杨塾等人的官,癸未(十四日),再贬工部尚书严祁、给事中李贶、给事中张铎、左金吾大将军李敬仲、起居舍人萧遘、李渎、郑彦特、李藻等人的官,全都流放湖南、岭南,而遭贬的原因,也都是平素与于琮相友善。李贶是李汉的儿子;萧遘是萧的儿子。甲申(十五日),贬前平卢节度使于为凉王府长史、分司东都,贬前湖南观察使于为袁州刺史。于、于都是于琮之兄。不久,再贬于琮为韶州刺史。

琮妻广德公主,上之妹也,与琮偕之韶州,行则肩舆门相对,坐则执琮之带,琮由是获全。时诸公主多骄纵,惟广德动遵法度,事于氏宗亲尊卑无不如礼,内外称之。

于琮的妻子广德公主是唐懿宗的妹妹,与于琮一同往韶州,行时与于琮的轿子门相对,坐时牵着于琮的衣带,所以于琮得以保全性命。当时唐诸位公主大多骄慢放纵,只有广德公主举动遵守法度,对于氏一家宗亲无论尊卑均待之以礼,受到内外人士的称道。

'8'六月,以卢龙留后张公素为节度使。

'8'六月,朝廷任命卢龙留后张公素为节度使。

'9'韦保衡欲以其党裴条为郎官,惮左丞李璋方严,恐其不放上,先遣人达意。璋曰:“朝廷迁除,不应见问。”秋,七月,乙未,以璋为宣歙观察使。

'9'韦保衡企图用自己的党羽裴条为郎官,怕尚书左丞李璋太严厉,不同意裴条赴省供职,于是事先派人向李璋打招呼。李璋回答说:“朝廷官员的升迁,是不应该来问的。”秋季,七月,乙未(二十七日),李璋被贬出朝,任宣歙观察使。

'10'八月,归义节度使张义潮薨,沙州长史曹义金代领军府;制以义金为归义节度使。是后中原多故,朝命不及,回鹘陷甘州,自余诸州隶归义者多为羌、胡所据。

'10'八月,唐归义军节度使张义潮去世,沙州长史曹义金代张义潮领掌军府。懿宗下诏,任曹义金为归义军节度使。自此以后,中原地区变故很多,朝廷的命令不能及时传达至边远,于是甘州沦陷于回鹘之手,归义军所隶其余诸州也多被羌人、胡族所占据。

'11'冬,十二月,追上宣宗谥日元圣至明成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11'冬季,十二月,唐懿宗令朝臣追上唐宣宗谥号为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12'振武节度使李国昌,恃功恣横,专杀长吏。朝廷不能平,徙国昌为大同军防御使,国昌称疾不赴。

'12'唐振武节度使李国昌自恃有功,骄横恣肆,专杀朝廷任命的官吏。朝廷对此极表不满,于是将李国昌调换为大同军防御使,李国昌抗拒朝令,竟假称有病而不赴大同。

十四年(癸巳、873)

十四年(癸巳,公元873年)

'1'春,三月,癸巳,上遣敕使诣法门寺迎佛骨,群臣谏者甚众,至有言宪宗迎佛骨寻晏驾者。上曰:“朕生得见之,死亦无恨!”广造浮图、宝帐、香舆、幡花、幢盖以迎之,皆饰以金玉、锦锈、珠翠。自京城至寺三百里间,道路车马,昼夜不绝。夏,四月,壬寅,佛骨至京师,导以禁军兵仗、公私音乐,沸天烛地,绵亘数十里;仪卫之盛,过于郊祀,元和之时不及远矣。富室夹道为彩楼及无遮会,竞为侈靡。上御安福门,降楼膜拜,流涕沾臆,赐僧及京城耆老尝见元和事者金帛。迎佛骨入禁中,三日,出置安国崇化寺。宰相已下竞施金帛,不可胜纪。因下德音,降中外系囚。

'1'春季,三月,癸巳(二十九日),唐懿宗派遣宦官使者往法门寺迎佛骨,满朝大臣有许多人出来劝谏,有的人甚至说唐宪宗迎佛骨不久便崩驾。唐懿宗说:“朕在世时能见到佛骨,死了也无遗恨!”于是大量建造佛塔、宝帐、香、幡花、幢盖,并且都以金玉、锦绣、珠翠修饰,准备迎接佛骨。自京城长安至法门寺之间有三百里,道路上的车马昼夜不绝。夏季,四月,壬寅(初八),佛骨被运到京城,迎接队伍以禁军兵仗为前导,公家和私人的音乐之声响成一片,欢迎的人群铺天盖地,绵延数十里。盛大的仪卫,较郊祀有过之而无不及,空前的盛况远超过了元和之时。长安富室在道路两旁结彩楼,并举办赦免诸恶的无遮会,竞相靡费奢侈。唐懿宗登上安福门,从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