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部分 (第1/4页)

苏轼见先生发怒缩缩脖子表示受教,不过他转眼间就和老虎等人诉说李常的丑态,云峥只好摇摇头,苏轼嘴贱的毛病还是改不了啊,看样子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天生的,后天很难改变。

折腾了好一阵子皇帝的撵架终于可以继续前进了,大军整天蔽日的围绕着皇帝的銮驾,赵祯也终于不再骑马了,趴在銮驾的窗口和云峥谈论将要到来的会盟。

“朕以为还是爱卿陪朕走一遭为好,爱卿以为如何?

云峥笑道:“定州这地方也只有微臣合适护驾,虽然微臣没有狄帅的那份缜密心思,向来在大军的护卫下,护送陛下见一趟辽皇,还是无碍的。”

赵祯笑道:“有爱卿在,朕无忧矣!”

骑马走在一边的包拯忽然插嘴道:“老夫听说云侯正在抱恙,不知此时是否安康?”

云峥皱眉道:“只要你们不要求辽皇俯首称臣,我的身体状况就能支应到陛下返回京师的。

老大人,当着陛下的面,我很想知道你们到底都提出来一些什么条件啊?我怎么听着每一条都是重新挑起战火的诱因啊?”

赵祯也疑惑的看着包拯,文官提出的那些条件他也觉得很难达到,他不好折自家威风说些不合时宜的话,见云峥提出来了,就很想知道原委。

包拯笑道:“陛下,云侯之所以会这样问,是因为他只站在一个将军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却不知道自古以来最激烈的争夺不只是在战场上,还在谈判桌上。

辽皇进军我大宋的时候不是号称百万大军吗?难道只允许他号称,难道就不允许我们也号称一下?”(未完待续……)

PS:第一章

第五十九章无可奈何

云峥算是看透了这群小气的文官,皇帝自作主张的发动了战争,他们就要给皇帝一个难忘的教训,自己是臣子不好下手,就找了辽皇这个能够和皇帝平起平坐的家伙来让膈应一下得意洋洋的大宋皇帝陛下。

早先的的时候这些文官以为大宋能够保持不败就算是很难得了,没想到京西军大发神威击溃了辽国的一道主力军队,并且将岌岌可危的定州战线给稳住。

这完全出乎了这群文官在战争初期的预判,现在的局面对赵祯有利,却未必有利于宋国百姓,无意义的消耗战不但损耗了百姓这几年积存的积蓄,而大宋很多急于完成的事情都没有做,黄河的河道已经淤积到了一个危险值,这个时候正是夏汛之时,河堤上应该站满了维修河堤的百姓,可是百姓都被编成了民伕正在成群结队的往边关运送战略物资。

战事太大了,东起大海,西到青塘,每一处都打的不可开交,每一处都不敢轻易放松,各地的转运使忙碌的就像驴子一样,还要接受边关将领的各种刁难,唯有在战时,将军们的重要性才会超过这些文官,所以不管是狄青,还是云峥,亦或是富弼,或者是种諤不趁着这个机会狮子大张嘴,还要等到何时?

朝廷今年的军事预算有八成都投入到了战事上,王安石手里握着一个能下金蛋的金鸡,却发愁没有钱孵化出更多的金鸡,大宋钱庄的分布计划。一拖再拖,今年完成的网点建设还不到去年的一成。

将作监的能力也被彻底的发掘了出来,日夜不停地为边关大军准备各种火药弹,因为急,所以就会疏于监管,火药作坊已经炸了三个了,一时间东京城外的觉名岛上几乎成了工匠的死亡之岛,只要是上岛的工匠,都会自发的和家人诀别……

这些事情云峥都清楚的知道,但是他从来没有放缓过张嘴要军备的口子。反正军备总是不够的。把钱财放在发展军备上好像也不错。

“大宋今年的财政可能有好大的一个窟窿要填,云侯,你能主动向陛下说不宜再战,老夫非常的欣慰。”包拯和云峥并辔而行。把朝廷的艰难一五一十的跟云峥交了底。

云峥苦笑道:“打不动了。京西军战损已经超过了二成。在军伍里有这么一个说法,只要战损超过三成,军队就会崩溃。京西军虽然坚韧一些,一旦战损超过四成,我就会立刻下令全军退后,否则,将有灭顶之灾形成。

所以说,我不打算作战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如果京西军还有战力的话,我绝对不会放弃辽国西京四州!而且不管你们能不能再坚持,我也会要求打下去。”

包拯笑道:“这就是所谓的国力决定战事,如果大宋足够强大,老夫就会坚决的支持你们继续北伐,岂有功亏一篑的道理。

只可惜我们的国力只能做到这一步,能在正面战场击败辽国,已经是百年来难得的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