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部分 (第1/4页)

都不会有太大的声音。

“嗯,贺。龙卫你刚刚说的有道理,我看蒙古人今天夜里不会安生的。好在你和你的骑兵已经歇了一天,正好让我们收收以逸待劳的好结果吧。”

“遵令!”

贺齐二话不说,他立即就下了瞭望塔回到自己的军营里去。倘若今天夜里要出动的话,他需要准备的东西还不少呢。好在此刻为了眼前之战,赵旭加强了他的手下,他有15000名火枪骑兵好用。那么这就足以让他制定一个成全的对策。

“等天黑了,兵分三路15里之外埋伏,看我的号令一起出动。如若敌军四面围攻营地,我们就可以在其后部猛攻。如若敌军两路,就各对付一路,剩余那一路就居中策应时间到了断敌后路。如果说敌军围攻我们的车阵、那就最好。让他们在车阵多损失些人,我们从身后掩杀。虽然旭爷说是以拖为主,但今夜我们要是做的够好,也许不用了拖了,因为大部分人都死了,拖也没有什么用了!”

贺齐的话,给了手下相当多的指示。而且都是灵活的根据各种不同战场需要,进行的战斗组合。随后他又安排了今天夜里的信号,就把眼前的事情准备的妥妥当当。事实上,此刻除过赵旭新派来的5000名火枪骑兵之外,其余的火枪骑兵那是贺齐带了许久的部队。

尤其是许多军官,事实上根本就是他的人,而不是什么赵旭的人。毕竟他们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雇佣兵,为谁服务都无所谓有,只要对方给得起代价就好。依据赵旭手下军队的特征,贺齐与哈桑商量的结果就是,他们继续保持表面上的敌对。一来可以止住赵旭的怀疑,二来他们可以明目张胆的拉帮结派。

前面说过,赵旭希望自己的手下相互之间要有所牵扯,因为这不过是汉族官僚文化的一部分。前面讨论过,事实上这种手段的原意,是使官员们相互牵制,以形成那种相互制约的格局。然而,事实上大宋形成的,却是如同贺齐与哈桑这样的,明里恶斗实际合作瓜分财富以及权利的格局。

如果非要给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官僚文化”一个定义的话,那么就是他们思索对了的方向,但用错了手段。显然在后世里的,于欧美形成的那种在法治下相互制约的格局,才真正体现了中国官僚文化的目标。从而也降低了官僚们,背后勾结瓜分民族、国家财富的机会。

但对于赵旭,他永远也不会懂。因为那需要科学的发展,以及对于社会、政治学的深刻研究之后,才能够体现出的道理。

随着天色越来越暗,赵旭对于用高倍望远镜看战场上的,那些濒临死亡的蒙古伤兵的活动已经厌了。他放下望远镜,终于又传达了一条命令。

“要车阵里的步兵们,分前后夜何处,晚上我们要谨慎些才好!”

41章 旭爷真英明

剧烈的爆炸造成了强烈的声波,“轮回炮”而且这一次很明显不仅仅是那些铜炮的攻击。爆炸是以一连串的方式进行的,那么毫无疑问,这些爆炸来自赵河布置在中心堡垒的“飞燕III型弩炮”。也只有它在进行速射的时候,能够达到如此高的速度。

而且有些小聪明的刘千,并没有让自己的手下使用带底部排气的炮弹。那样的话,会让蒙古兵不会把他们的“轮回炮”停在“飞燕III型弩炮”的射击范围之内,而眼下刘千就有机会解决掉多数的“轮回炮”。

就在刚刚向前面的要塞发射了,从开战到现在第一枚炮弹的“轮回炮”,被刘千麾下反击的炮火摧毁的时候,它发射的炮弹也已经飞到了地方。

巨大的坛子一样的炮弹撞在塔楼的石墙上,居然没有撞碎,厚厚的瓷器上充满了裂纹。这可能会降低火药爆炸时的威力,但事实并不是如此。“轰隆隆”的爆炸声响起来的时候,整个塔楼也跟着一块颤抖。赵旭手下建立城堡的时候,虽然使用来自阿拉伯与欧洲的部分技术,但依然不能与“华夏帝国”清一色的钢筋水泥技术相比。

颤抖的塔楼并没有倒下去,尽管爆炸把塔楼上的人吓了一跳。这并不是因为炮弹的爆炸威力不大,而且是刚刚的爆炸发生在几米之外的地方。这种炮弹是赵旭根据以及自己制造以及师志冬改进过的炮弹制造一武器,最里面是一层蒲蒲的铜壳,这让外面的瓷壳变薄。这样的好处是,外面的瓷壳平时可以隔潮,在爆炸时以成了预制碎片。

当然这不过是赵旭方面的工匠,在无心取得的进展。因为他们仅仅凭着直觉去探索热武器的发纳入方向,目标未免就有些太过于渺茫了。

不过巨大的爆炸,还是给城堡里带来了伤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