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页)

北第4支队全部东进,出大别山,会合北渡之第3支队,向东发展,越过淮南路,再向东进入津浦路,继而向皖东北发展。这样,便形成了新四军4个支队夹长江东进而北向的态势,控制了苏北、皖东北广大地区,天高地阔,战略上便伸开了。苏北与山东接壤,背靠八路军第115师;皖北与冀鲁豫毗连,和八路军第129师相呼应。于此,新四军与八路军便携起手来,华北、华中两大敌后战场便连成一片。我们的游击战争如果做得好,津浦路和大运河两条南北水、陆交通线就可为我所控制,而敌之华北、江浙两个集团便被我军隔绝。

中共中央对华中工作的指示和新四军东进的部署,是一个完整的战略计划,这一计划一经实现,日军江浙、武汉两个集团便陷入了新四军游击战争的战略包围之中。

1938年2月,新四军第4支队东进后,在竹沟镇、七里坪设立后方留守处。于是这里便成了豫、鄂抗日游击战争的两个支点。1938年4月,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5月和7月,陈毅和张鼎丞分别率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挺进江南,创建苏南根据地。8月,谭震林率新四军第三支队进入皖南,开辟豫皖苏根据地;6月,罗炳辉率新四军第五支队挺进皖东,建立皖东根据地;1938年冬,中共中央派李先念到豫鄂地区领导抗日武装斗争,李先念于1939年1月到达竹沟。从此,鄂豫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新四军一部在八路军配合下,开辟皖东北和淮海区。自1938年至1944年春,和日伪作战17500余次,毙伤日伪军24万余人。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新四军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2)

1938年2月15日,毛泽东致电项英、陈毅,指出新四军应“力争集中苏浙皖边发展游击战。但在目前,最有利于发展地区还在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必能建立根据地,扩大新四军基础”。

同八路军相比,新四军的活动区域大多是平原,丘陵地带和河湖港汊,部队又是由原来分散在十多处的人数不多的游击队经过集中和改编而成的,进入这些地区的时间比较晚,敌后的政治情况又很复杂,发展起来困难更多。因此在一些干部中存在畏难情绪。毛泽东深知这一点,当华北的平原游击战争取得成功经验后,立刻把它推广到新四军中。5月4日,毛泽东致电项英,指出:“敌情方面虽较严重,但只要有广大群众活动地区,充分注意指挥的机动灵活,也会能够克服这种困难,这是河北及山东方面的游击战争已经证明了的。”“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广大地区创造根据地,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组织民众武装,发展新的游击队,是完全有希望的。”“在一定条件下,平原也是能发展游击战争的。条件与内战时候有很大不同。当然,无论何时应有谨慎的态度,具体的作战行动应在具体的情况许可之下,这是不能忽视的。”

毛泽东对新四军的具体行动方向提出:“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分渡江进入江北地区。”根据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新四军各支队经过整训陆续开赴华中敌后。粟裕率领的新四军先遣支队已在四月下旬向苏南敌后挺进。六七月间,陈毅、张鼎丞随即率领有着较强战斗力的新四军第一二支队先后进入苏南。6月17日,先遣支队在镇江西南的韦岗取得第一次伏击战的胜利,给了饱受日军蹂躏的江南沦陷区人民很大的兴奋。到这年年底,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已初步建立起来。新四军威名远扬,在大江南北燃起了敌后游击战争的熊熊烈火。

。。

华南抗日根据地的创立

1938年12月,鲁东游击第8支队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8支队。这是改编后的第8支队的阵容

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后,中国共产党广东地方组织立即组建了一支武装——海员游击大队(游击队主要成员是香港中国海员,曾生曾在香港作工人运动)。在曾生等领导下,建立东江根据地,随即挺进东江地区,活动在惠阳、宝安一带,出没在广九路两侧。这里是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海陆丰根据地斗争失败后,散布在东江一带的游击队员、当地学生及农民,纷纷参加游击队。于是,游击队改称惠宝人民抗日游击纵队,约 200人。1938年底,他们迫使敌寇退出惠阳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