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2页)

民族共存,将永远和中国人民在一起,战胜日寇,战胜一切妨碍中国独立、自由、民主、统一与富强的障碍物。

三、实行全民族的即人民战争的抗战总路线,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毛泽东在其《论联合政府》中谈到抗战总路线时指出:“一切为着前线,一切为着打倒日本侵略者和解放中国人民,这就是中国解放区全体军民的总口号、总方针。这就是真正的人民战争。只有这种人民战争,才能战胜民族敌人。”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利益于共产党一贯倡导的全民族抗战路线,从而陷日本侵略者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不能自拔。因此,抗日战争特别是敌后游击战争说到底是一个动员和组织人民参加战争的问题,其基本点是使军队与人民群众密切结合。赢得人民和赢得胜利,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只有代表人民才能动员人民,只有动员人民才能争取抗战胜利。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胜因浅析(3)

朱德在《论抗日游击战争》中从抗日游击战的本质深入分析了实施人民战争的必然性和必要。指出:抗日游击战争,本质上是抗日的群众运动,不过它是群众抗日斗争的一种最高方式罢了。离开了群众,就根本谈不上抗日游击战争,而抗日游击战争的全部秘密就在乎它是一种群众运动,一种群众抗日自卫的武装斗争方式。

敌后抗日战争的实践使周恩来深刻地感受到:“军队与游击队是鱼,而人民是水。”这个比喻是最正确不过的。

1943年1月26日,邓小平在《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略总结》一文中对要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敌后抗战坚持全民抗战的也有深刻论述:敌我斗争的胜负,决定于人民,首先是敌占区人民的态度。人民即使反对敌人而对我中立,也只是便利了敌人。所以我们要有正确的政策,不仅根据地的政策要正确,尤应在敌占区、游击区要有一套明确的政策,否则发生错误,易为敌所乘,而敌人则恰恰善于利用我们的弱点以弥补其在中日矛盾中的基本弱点。经验证明:过去有一时期因为我们政策错误,敌占区人民对我采取中立乃至反对态度,给了敌人以很大发展。经验又证明:敌占区工作不开展,根据地也要退缩;游击区不能坚持,不仅根据地要退缩,而且失却了向敌占区前进的有利阵地。经验还证明:在敌占区、游击区采取简单生硬的办法,是必然失败的,而必须照顾那里的环境,一切为保护人民利益打算,提出恰当的对敌斗争方法,才会得到人民拥护,也才能取得胜利。经验尤其证明:谁关心人民的问题,谁能帮助人民想办法去和敌人斗争,保护人民利益,谁就是群众爱戴的领袖。使之适用于自己的工作环境。这将成为今后克服严重困难,取得抗战胜利与战后建国的重要保障。

长期从事平原游击作战的徐向前深有体会地说:“人民的力量是最伟大的力量,也只有这伟大无比的活动的人的力量、是日寇无法战胜的力量。我们要在平原地开展游击战争,就必须把广大的人民造成人山。……千难万难,依靠群众就不难,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冀南平原游击战争胜利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四、坚持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及其游击作战原则,是夺取抗战彻底胜利的科学指南。

早在抗战爆发之前,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抗日战争必将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面对强大的敌人,共产党领导的当时还非常弱小的军队只是支队性质,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作用。因此,必须采取隐藏精干、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将军事战略实现由过去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转变为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主的转变。红军实施这种战略转变,并不能为每个人所够接,毛泽东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他指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将在人类战争史上演出空前伟大的一幕。为此缘故,在全国的数百万正规军中间,至少指定数十万人,分散于所有一切敌占地区,发动和配合民众武装,从事游击战争,是完全必要的。被指定的军队,要自觉地负担这种神圣任务,不要以为少打大仗,一时显得不像民族英雄,降低了资格,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游击战争没有正规战争那样迅速的成效和显赫的名声,但是“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在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游击战争将表现其很大的威力,实在是非同小可的事业。”

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得到了他的部下高度认同,并在自己的战争实践中不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