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页)

从李密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纵横术使用的成功概率,取决于利益体趋利避害心理的强弱程度(这由利益体自身实力和周围环境决定)。当纵横术受挫时,一方面要着力于改进自身策略,另一方面则要着力于改变影响对方趋利避害心理的主客观因素。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2、纵横之术(4)

纵横术作为一种方法而言,本来不存在好坏之分(就如同一把刀,既可杀人,也可救人)。不过其名声却一直不是很好,这主要是由于一小撮纵横家们的不择手段造成的。

比如张仪,他在连横楚国时,曾许商於之地六百里,之后却又赖的一干二净。这种毫无信誉的做法,实非长久之计。张仪后来在秦国混不下去,固然有秦王换届的因素,但重要的是他的做法激起了众怒。他不光招致众诸侯怨恨,甚至秦国群臣也说:“无信,左右卖国以取荣。秦必复用之,恐为天下笑。”

故纵横术之应用虽然多变,却也不可不讲究原则。

三国时也有两个著名案例:

一、合纵案例。

赤壁之战前,刘备派诸葛亮出使东吴,从共同抗曹的避害角度,与孙权实现合纵。即所谓“东联孙吴,北拒曹操”。

二、连横案例。

孙刘虽然是盟军,但在荆州主权问题上始终存在争议。司马懿洞悉玄机,在关羽战于樊城时,(通过曹操)让孙权去袭击荆州(帝谏曰:“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结果孙权果然出兵。

当孙权将关羽人头送到魏都时,曹操又将其厚葬。这是在告诉刘备:一、杀关羽跟我没关系,要打你打孙权;二、你只管往死里打,我不会帮孙权。

在魏国连横术的促使下,原本合纵的刘孙两方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夷陵之战(也有说彝陵之战的,此处以《三国志》说法为准)。当然,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荆州问题是其矛盾起源。

关于纵横术,最后再说一个人物——郦食其。

此人跟随刘邦起事,常被冠以“竖儒”之名。但就《史记》的记载看,他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纵横家,而且有一定的口才见识(能说服齐王合纵就是一例)。

不过,本文不想细述他的能力,而是想通过他引出一件非常著名的战略争论(载于《史记?留侯世家》)。

汉三年时,项羽围攻刘邦于荥阳。刘邦非常忧惧,与郦食其商量对策。郦食其说:“以前,商汤王伐夏桀王后,把夏的后代封在杞地。周武王伐商纣王后,把商的后代封在宋地。现在秦失德失义,不光占领了各国诸侯领土,还把诸侯后代完全消灭,一点地也不给他们。如果陛下能够重新册立六国后人,给他们印信,让他们统率其国,则天下人都会对您感恩戴德,并心甘情愿听从您的指挥。当德义光照天下后,项羽必定也会向您臣服。”

刘邦觉得有道理,就说:“好,赶快刻印,先生拿着去办。”

正巧没多久,张良来见刘邦,知道此事后,认为不可。他的理由有八条(此处不再一一细述),其最核心的有两条:

一、 如果分封六国,则目前刘邦军中的一部分人会跟着去,这会削弱刘邦实力。

二、 六国成立后,万一不跟刘邦而跟项羽怎么办?

正因为张良的这次反驳,使得郦食其迂腐的“竖儒”形象深入人心。

是否郦食其的建议真的一点道理都没有呢?

其实按他的思路,分封六国除了道德上的意义外,还有一层含义:六国成立后,与刘邦合纵,组成一个联邦制的利益体,共同向项羽开战。这是纵横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郦食其与张良的争论,归结到底还是联邦合纵制与中央集权制两条道路的选择争论。

按今天的认识,这两条路都各有其利弊,但只要思路连贯,都能够行得通。

联邦合纵制之利为,各分支利益体(六国)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发展;之弊为,中央的控制力相对松散。

而中央集权制则正好相反。

基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也可以对张良的理由进行反驳:

一、“如果分封六国,则目前刘邦军中的一部分人会跟着去,这会削弱刘邦实力。”

反驳:想走的留不住,不想走的赶不走。就算刘邦这里真有一部分人走,那项羽一方也会分流一部分人,对双方是均等的。况且,刘邦分流的人仍然留在联邦合纵体内,而项羽的人却是加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