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页)

扬州,中原混乱不堪,靠这种状况去打突厥,如何搞得定?我看,还不如想个办法,跟他们讲和为妙。”

的确,与突厥讲和可能是李渊当时唯一的选择。只有这样,他才能及早抽身。否则,一旦战火蔓延,想潇洒都难。

但问题是,打仗不比下棋。李渊加上王仁恭只有不足五千人(帝与仁恭两军兵马不越五千余人),突厥兵却是数都数不清。如此强弱鲜明的对比,岂是想讲和就讲的成的?就算是下棋,如果你只有两个过河兵,人家车马炮士相全,你倒试试看,他究竟愿不愿意和?

事情非常棘手!不过,李渊自有主意。他对王仁恭道:“突厥的特点,我是晓得的。他们从来都是四处游荡,打哪儿,住哪儿,饿了便以羊马为食,没个固定居所。他们打仗的目的也很单纯,就是抢钱,打赢了便抢,打输了也不脸红。要对付他们,照搬中原那套肯定行不通。我看,倒不如选两千名箭术好的兄弟,穿起羊皮袄,戴上狼皮帽,完全按突厥人的装束打扮。饮食起居,也一概模仿。如此一来,他根本搞不清我们的底细,要打仗自然也会先掂量掂量。”

就当时社会看,这套策略简直就是异想天开。不过,王仁恭一来看李渊是皇室近亲、地位尊崇,二来他自己也没思路,也就点头同意了。

全新包装后,李渊便领着众人在草原上大摇大摆地打猎、放牧,俨然是一支突厥部队。如果遇上真的突厥兵,他也旁若无人地忙自己的事情,丝毫不予理睬。

如此举止,倒把货真价实的突厥人搞晕了。

“咦?你看,这些人是干嘛的?”

“不认识。好像是咱突厥人。但是,怎么以前一点印象都没有呢?你见过吗?”

“想不起来,是挺像的。算了,我们还是走我们的吧。”

靠着伪装,李渊居然能够在大多数时候蒙混过关(突厥每见帝兵,咸谓似其所为,疑其部落)。对于少数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打的突厥兵,李渊则施以凶猛还击,从来没让对方占到便宜。

等部队渐渐有了对突厥作战的信心后,李渊才带着大家放手打了一次大胜仗,使自己的威名传遍了边境。从此,突厥人再不敢轻举妄动。

大业末年,有一个叫魏刀儿的山大王,号称历山飞,拥徒众数万,在太原以南的西河、上党一带活动,把一帮地方官打的满地找牙,十分嚣张。

炀帝看李渊在北部边境实在闲得无聊,便下道命令,恢复其太原留守之职,让他赶紧回去解决火烧眉毛的问题。他同时派出心腹王威、高君雅来协同李渊办公。这两个人,名为李渊副手,实为炀帝耳目。

尽管又接到笔棘手的生意,李渊仍忍不住地窃喜:“奶奶的,我李渊终于还是回来了。太原是上天赐予我的礼物。天予不取,必受其祸。只是历山飞不破,突厥人不和,咱大事就没法办。”

回太原之后,李渊仅做短暂休息,便领着部队一路向南,去会历山飞。

两军于雀鼠谷(汾河河谷,位于山西中南部)口相遇。当时,历山飞共有人马两万余人。对仅有五六千人的李渊来说,必须得来场一打四的群殴。

面对强敌,王威等人皆尽失色。李渊却笑嘻嘻地说道:“这帮山寨军,就知道抢钱。他们自以为前面打了不少胜仗,就天下无敌了。似这等骄兵,只需略施小计,便可搞定。不怕他来打,就怕他不来。”

于是,李渊令王威领着老弱残兵和许多辎重车辆走在中间,自己则率精锐伏于两旁,静待历山飞过来。

过不多时,山寨兵便发起猛攻。王威的老弱残兵如何是对手?顿时被冲的七零八落,溃不成军。隋军跑散后,辎重车辆没人收拾,散的满地都是。就在山寨兵为战利品争得不可开交之时,李渊突然率伏兵发起猛攻,一举获得大胜。

这种策略,曹操也曾用过。当年,在面对文丑追击时,曹操故意丢下不少辎重,引诱敌军来抢。待对方阵形混乱后,他才纵兵攻击。结果以六百骑大破六千骑,创造出以一胜十的光辉范例。

李渊这边风头出够了,炀帝那边却坐不住了。李渊既会收买人心,又善于用兵,还符合“李氏当王”图谶,炀帝能不猜忌吗?

一次,杨广有事情召见李渊,正巧李渊生病,没及时赶到。炀帝就去问李渊在后宫当妃子的外甥女王氏:“你舅舅怎么回事?”

王氏答:“病了。”

“病了?”杨广哼了一声,“会不会死?”(炀帝多以猜忌杀戮大臣。尝以事召高祖,高祖遇疾,不时谒。高祖有甥王氏在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