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不过,若论心胸宽广、鉴人视人,裴不如萧);刘的性格则有点像张良,为人潇洒。

txt小说上传分享

4、刘文静的“隆中对”

刘文静在晋阳当县令时,即察觉出李渊有雄图大志,因而也倾心与其结交。(高祖为唐公,镇太原,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

待刘文静看到李世民时,更是感到非常惊讶钦佩,对裴寂说,李世民不得了,太有才了。可惜裴寂并不认同(寂未谓然)。

后来,刘文静因与李密联姻的关系(“反贼”亲属),被捕下狱。

李世民此时看到天下已乱,也有心造反,只愁找不到同谋者(造反是要诛九族的大罪,也确实不太好找同谋者),就偷偷来狱中探视刘文静(秦王顾它无可与计者,私入视之)。

李为什么看中刘?笔者估计,可能一来觉得刘是个人才,能够帮的上忙;二来刘已经因“反贼”姻亲身份而下狱,应该对现实有不满情绪,可以发展发展。

刘文静何等精明之人,对李世民来意大概猜了个###不离十,心中窃喜,有意挑逗说:“天下方乱,非商汤、周武、汉祖、光武这样的英雄不能平定。”(文静喜,挑言曰:“丧乱方剡,非汤、武、高、光不能定。”)

李世民是个爽快人,见刘文静直入正题,也打开天窗说亮话:“你怎么知道现在就没有这个英雄?我今天来,不单单是为了嘘寒问暖。改朝换代将至,想跟你共同干一番大事,请为我合计合计。”(王曰:“安知无其人哉?今过此,非儿女子姁姁相忧者。世道将革,直欲共大计,试为我言之。”)

两人互亮底牌后,也就没什么可避讳的了。此时的刘文静,就仿佛三国时的诸葛亮一般,对时局进行了一番全面冷静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刘文静版的“隆中对”。为便于说明,以下将这两个版本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分析现实情况。

刘文静指出:李密盘踞中原,虎觑洛阳;炀帝偏安扬州,天下失控;盗贼蜂起,不可胜数。(今李密长围洛邑,主上流播淮南,大贼连州郡、小盗阻泽山者,万数矣)

诸葛亮则指出: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割据势力不可胜数。曹操雄霸北方,拥兵百万;孙权割据江东,兵强马壮。

其次,明确军事主攻方向。

两人通过对现实的分析,都提出了避实击虚的军事主攻策略。

刘文静认为:杨广在扬州,带走了隋军主力的一部分。李密在河南,又牵制住隋军主力的另一部分。所以,关中地区实际上非常空虚。目前最好的策略应为暂且避开强大的李密、杨广,先挥师直捣长安,再以此为根本号令天下,不出半年,天下可定。(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盈半岁,帝业可成)

诸葛亮认为:曹操势大,不可与之争锋;孙权雄厚,可交而不可图。当务之急,应该先占据弱小的荆、益,并以此为根据地发展壮大。待时机成熟后,再问鼎中原。

最后,提出政治策略。

刘文静认为:政治上要打“义”旗。当时天下民不聊生,如能顺应民心思治的大势,则夺取天下如探囊取物。(诚能应天顺人,举旗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

诸葛亮认为:政治上要打“汉”旗。即刘备应以兴复汉室的名义,收揽天下雄才。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刘文静与诸葛亮的思维过程惊人的相似!英雄所见略同,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李世民听了刘文静的分析后,笑道:“此言甚合我意!”便偷偷将刘放出,二人共同做起了造反的准备工作。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5、两个版本(1)

关于李渊起兵的记载,史书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

以下为两唐书、《资治通鉴》版本:

对于李世民、刘文静小团队而言,要实现起事的目的,必须先解决一个关键环节:做通太原集团一把手——李渊的思想工作(按以上史书记载,李渊当时还不想造反)。

考虑到裴寂与李渊的特殊关系,二人觉得如能先拉裴寂入伙,对说服李渊将大有帮助。怎么拉裴寂入伙呢?刘文静认为,裴寂经常哭穷,表明他缺钱花,如果能投其所好,应该不难搞定。

于是,刘文静便凭借自己与裴寂的交情,首先介绍李世民与裴寂认识。李世民则按计划找人与裴寂赌博,故意输钱给他。裴寂得了好处,果然十分高兴,跟李世民的关系也逐渐融洽起来。时机成熟后,李世民便将自己的计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