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页)

孔德成先生不嗜甜品,乃是个人饮食习惯,与年纪健康殊不相关;至于郑骞先生和许世瑛先生,则偏好甜食。许先生教我们声韵学,他患有先天性严重近视,但上课都不需看教学资料,学问深藏于脑中。他过耳不忘,晓悉学生每一个人的种种,却往往十步之外,莫辨男女。宴席间,总是有细心的女弟子坐在身边,为他斟酒布菜,且告知菜肴名称。他听见芋泥上桌,会露出天真如孩童的笑容说道:“这个,我最爱吃的。”郑先生一向食量不大,但遇着甜品,每每可以独享双份。台先生总是把自己的一份推向郑先生面前,笑说:“因百,我这一份归你。”

芋 泥(2)

孙厨也外出主厨,我们曾经也有几次请他到住所来展现手艺的经验。在挑选菜单之际,芋泥自然是不能遗漏的项目之一。可惜他的菜肴多数已事先备妥,只临时烧烩蒸炸而已,我无法看到他的全部制作过程。至于芋泥,他也事先已制成盛于容器内,在宴会进行到大约一半过程时,开始用大蒸笼蒸透上桌。

我自己摸索学做芋泥,更在遇见孙厨以前,向他讨教制作方法,只是增加信心与手艺之锻炼而已。

芋泥的制作材料不算多,仅大芋头、猪油、砂糖及红枣,少许桂花酱而已。芋头要选用大而形体完好少缺陷者,约可双掌合抱大小为宜。若以飨十位客人,大概需要三个大芋头,去皮后在一斤半左右。猪油最好是买生肥肉,自己熬炼出来,比较纯净香浓。量在###两,熬成一碗左右。至于砂糖,则可备半斤。红枣是布置芋泥面上以收视觉效果,故多少不拘,二十粒或更多,视情况而定,至于桂花酱,也是用以提味,一小撮便可,倘不用亦无碍。

市场上的芋头,有时皮上有毛纤,先要冲洗干净,再削皮。有人对生芋易产生敏感,故不妨戴塑料手套操作冲洗去皮的工作。将去好皮的大芋头横切成两厘米厚度的大片,平排于铝制蒸锅上。用大火蒸至每片芋头都熟透,然后趁热用干净全无荤腥气味的刀背,或大型汤匙,将芋头片碾压成泥状。这碾压的工夫相当累人,因为芋头含有丰富的淀粉质,遇热遇水汽后,碾压之际会呈现浓重的黏韧性,附着于刀背或汤匙之上,使操作失控,并且相当耗费力气。但芋泥之可口处在于松软细腻,所以这一层碾压的过程十分重要,千万偷懒不得,务求彻底碾妥,不留残余颗粒才好。

接着,取一洗净之炒菜锅,将炼好的猪油倒入三分之二,于文火中放入碾碎成泥状的芋头,用锅铲翻炒,使芋泥与猪油全面融合,一方面又撒入砂糖,使三者互相融汇在一起。原先稍嫌干硬的芋泥,遇油和糖即逐渐变得柔软润滑起来,于是,可以再加入碗内剩余的油。其所以分两次下油,是取渐次使润之效果;倘使一次即下全部的油,恐芋泥将会在锅中浮滑,而不容易吸收油分。

我曾经看过坊间的一些食谱记述,要加入一些清水以制作芋泥。但我个人的经验是不必加入一滴水,全靠油与糖来使芋泥呈软滑。至于另外有些人以植物油入猪油中,或减少用油量,以达到卫生之目的,亦为我所不取。

上好的芋泥必须极油极甜极浓腻。我宁可尝一小口这样的芋泥,也不轻易吃一碗因讲究卫生而减料的“芋泥”。

芋头与油、糖在锅内翻炒至充分融合以后,就会有一种属于芋头的特殊香气四溢。随即取一稍深的容器,将炒好的芋泥盛入。盛入之际,往往会有空隙,不必理会,其表面有时也不甚平匀,亦不必担心;因为尚需蒸煮,而蒸煮时遇热软化,内部空隙自然填平,且表面亦自然呈现平整光亮。如果家里有桂花酱,可以取约一小茶匙,于起锅以前羼入芋泥之中,则蒸出来后,会带有微微的桂花香,其嗅觉的效果更佳妙。至于红枣,是为了增添其视觉上的美化效果,可予事先用热水浸泡使软,取出其核,将没有破裂损坏的一面朝上,任意排列组构图案。一般多作花形,偶尔亦可排出中国古代的云纹,亦古色古香可喜;若宾客之中有人逢生日,排出“寿”字形状,又可取代生日蛋糕,慧心巧思,显出主人的诚意了。

芋泥至此可谓已经准备停妥,若要以之馈赠于人,只要用一张保鲜膜封其上,连碗置入大小相若的厚纸盒中,或藤制篮中,皆是美观而别致的礼物。若是居家或宴客飨用,则需要在大锅内隔水蒸煮至少半小时以上。面上必得用铝箔密封,以防水气浸入冲淡味道。

芋泥蒸透后,打开铝箔纸,可以看到紫色的底上有红枣点缀,既美观且香甜。不过,享用芋泥之际要特别注意,因为其中多含猪油,蒸透后尤其保持烫热,但表面上看不见热气腾升,故初尝者容易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