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 (第1/4页)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从“青苹果”到“红苹果”(2)

父亲每天骑车去幼儿园接送蓓蓓,虽然工作很忙,但只要一有空,夫妻俩就拿出识字卡片来教女儿认字。孙经玲说:“我觉得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误区在哪呢,‘学习’,其实有的时候你一提这两个字孩子就烦,我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应该让她在玩中学。什么叫学习?首先应该引起她的兴趣,她才爱学。”母亲抓住女儿喜欢听故事的心理,把识字融入故事当中,比如讲到“小兔子进了大门”,她就会让女儿在一大堆识字卡片中找出“门”字,“找不对就继续找,什么时候找对了才能继续讲故事”。这样,到蓓蓓两岁的时候,一桌子的识字卡片她已经都认全了。朱理和孙经玲是一对细心的父母,在他们为女儿做的《成长记录册》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记录:“两岁半,蓓蓓已经认识一百三十四个汉字,能背诵《静夜思》及‘小白兔’等八首歌谣。”

这样的学习也培养了孩子的记忆力,孙经玲说:“我觉得所谓聪明和不聪明,记忆力很重要,为什么有孩子你说一遍她就记住了,有的孩子说十遍也记不住,可能这就是所谓的‘笨’,实际上是记忆力不好。从小逐渐培养,慢慢刺激,记多了,记忆力也就好了。”

在朱理和孙经玲的教育理念中,“家庭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比如周末骑自行车带她去姥姥家,路过一个建筑工地,就让她形容一下这种热烈的劳动场面。她刚开始只能说单个的词,然后再连成句子,再把句子连成文章,逐渐引起了她的兴趣,刚开始是我们让她说,后来不知不觉她自己就喜欢说。”

下雨了,父亲带女儿去公园,坐在长椅上观察小鸟的情态,回家之后,蓓蓓就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了一篇生动的作文。上学路上,母亲利用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用英文跟女儿聊天,每天如此,蓓蓓的外语语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父亲朱理说:“我特别注意细节,因为细节决定孩子的各个方面。”

在蓓蓓很小的时候,有一次朱理骑自行车带女儿出门。“她跟我聊天的时候突然说出他们孩子之间经常说的一句话,虽然不能算脏话,但是大人听了很不舒服”,一气之下,朱理把宝贝女儿赶下了车,“你自己在这呆着,好好反省,我办事去了”。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

蓓蓓站在原地不停地抹着眼泪。几分钟后,躲在远处悄悄看着女儿的朱理回来了,看着眼前哭得跟“花猫”似的女儿,他也有些心疼,但这次教训把蓓蓓的一些坏习惯“扼杀在了萌芽中”。

小学时代的分镜头演绎

1989年,高尚上小学了。到了1992年,也就是高尚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正赶上家里搬家,为了上学方便,父母决定为儿子转学。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转学手续,高尚终于从新北小学转到了珠江五校。看到父母为了自己转学在人力、物力上的付出,原本淘气顽皮、不谙世事的高尚好像突然长大了,入校第一个月就做了班长,虽然以前成绩也很好,但转学之后他的学习更踏实了。

虽然老师们都很喜欢这个新来的学生,但让高尚在新学校“一炮走红”,还是因为一次数学比赛。珠江五校每年都要从六年级学生当中选拔一些学生参加全国华罗庚数学竞赛,母亲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虽然当时高尚读四年级,但她仍希望儿子能获得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并且相信儿子的实力。于是她找到老师要求给高尚报名,老师的回答是:“六年级才勉强选出来两个人参加比赛,你儿子四年级能行么。”既然学校不能报,李燕直接找到了皇姑区教委,对方说:“数学竞赛的题是六年级学的,你儿子四年级还没学呢。”在李燕的一再坚持下,对方终于同意给高尚报名了。没想到的是,珠江五校的参赛选手中,只有高尚取得了名次,而且是第三名。获奖证书从北京一直邮到了珠江五校,高尚在学校名噪一时。

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难道高尚是数学天才?他的数学为什么会这么好?可以肯定的是,他确实有这方面的天赋,但要想取得一定的成绩,却必须要付出辛劳,单凭天赋是远远不够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从“青苹果”到“红苹果”(3)

在转入新学校之前,一个偶然的机会,高尚一家了解到了东北育才学校。高敏回忆说:“当时一个朋友的孩子考上了育才学校,他们请客吃饭,我们全家都去了。感觉那个学校不错,我儿子也想试一试。”

报考育才学校要学“奥数”,但学生的数学基础必须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