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雒�侍�雌椒玻�词歉�疽蛩亍��闼娲Γㄕ�銎笠到纾┒伎梢钥吹接腥酥欢越鹎�行巳ぃ�云渌�磺惺虑槿疵挥行巳ぁ5�牵��径�Υ蟛糠掷醋阅茉谄渌�矫孀龀龀删偷囊庠福��纾�圃煲恢植�罚�峁┮恢址�瘢�笾律暇褪亲鲆恍┯屑壑档氖虑椤K�裕�颐前颜庖坏慵窃谛睦铮�刺教只萜展�敬嬖诘脑�颉���

我们存在的真正原因,是我们要提供一些独一无二(能作出贡献)的东西。

和帕卡德共过事的人描述他的管理风格是一种实际、脚踏实地、“卷起衣袖开始工作”的态度。他在大学时主修工程,不是要当哲学教授,但是,我们看到帕卡德深思我们称之为“公司存在主义”的理念,从哲学而非经济的角度思考他的公司“存在的理由”。根据帕卡德的说法,“利润不是管理层正确的目的和目标——仅是使所有正确目的和目标得以完成的手段。”

帕卡德明白地接受利润及非利润目的之间的紧张关系,完美地示范了“兼容并蓄的融合法”。他一方面清清楚楚表明,经营惠普应该“首先强调对社会做出贡献”,而且“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设计、开发和制造最完美的电子(设备),以求促进科学发展和人类福祉。”另一方面,他同样清楚地表明,利润使惠普得以追求这些比较广泛的目的,“如果不能接受(利润)这个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的话,任何人,无论是现在或是将来,在这家公司的管理队伍里都没有一席之地。”

此外,他把这一观点制度化,传承给约翰·杨(1976年一1992年担任惠普的CEO)。杨接受我们访问时,说了下面一段话:尽量增加股东的财富一直是我们放在很下层的目标。没错,利润是我们所作所为的基础——是衡量我们贡献大小的指标,也是自力支持公司成长的手段——但它本身一向都不是重点。事实上,重点是求取胜利。胜利与否要由顾客的眼睛来判断,由你是否做了一些能够自豪的事情来判断。这当中有逻辑上的对称性,如果对真正的顾客提供真正的满意,我们就会获利。

我们在比较德州仪器和惠普时,审视了4O多份历史文献和个案研究,却找不到半份声明说德州仪器是为了赚钱以外的目的而存在,这种声明可能存在,但是我们没有找到任何证据。事实上,德州仪器在界定自己时似乎完全以规模、增长率和获利能力为准绳——与帕卡德所说的“企业存在的理由”几乎毫无关系。德州仪器总裁哈格蒂1949年替公司制定了他的“格言”说:“我们是优秀的小公司。现在,我们必须成为优秀的大公司。”这种专注于规模和成长,几乎不注重“理由”的执迷态度,在德州仪器的成长历史里一直持续不变。例如,我们注意到,和惠普不同,德州仪器所有推动公司前进的目标都纯粹以财务上的成长为导向。

德州仪器的首要企业目标销售额达到2亿美元( 1949年制定)。

销售额达到 1O亿美元( 1961年制定)。

销售额达到3O亿美元( 1966年制定)。

销售额达到 10O亿美元(1973年制定 )。

销售额达到150亿美元(198O年制定)。

公正地说,我们在很多高瞻远瞩公司,特别是沃尔玛,也发现同样的财务目标。但是,德州仪器和大多数高瞻远瞩公司不同,而且绝对和惠普不同,它似乎把财务上的销售额目标作为惟一的动力,对于个中“理由”,似乎远不如其他公司那么强调。对德州仪器来说,越大就是越好,即使产品品质低劣,对科技毫无贡献,也不在乎。但是,对惠普来说,惟有在能够“做出贡献的架构下”,越大才会越好。例如,德州仪器公司在70年代生产便宜的袖珍型计算器以及10美元一只的一次性数字手表,显然是“大就是好”的策略;惠普面对同样的市场机会,却明确不追求便宜的低档产品,因为这些产品不能在科技上做出贡献。

强生与必治妥强生公司像惠普公司一样,明白地宣扬理想重于利润,然后在这些理想的架构下,强调利润的重要件。1886年罗伯特·约翰逊创立强生公司时就以“减轻病痛”为理想目标,到1908年,他把这个目标扩大成一种企业哲学,把服务顾客和关心员工放在股东报酬之前。强生早期的研究经理弗雷德·吉尔默在20世纪初期解释了这种哲学如何界定研究部门的角色。他说:这个部门不是靠任何狭隘的商业精神推动……不是为了发放股利或完全为了强生公司的利益工作,而是以协助医疗技术的进步为归宿。

1935年,小罗伯特·约翰逊在他称之为“启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