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了一个强有力的、振奋人心的信息:科龙没有任何需要遮遮掩掩的地方,全体领导班子对科龙未来的美好前景是信心百倍的!

第二,这次会议通过媒体记者的提问,也让公众侧面了解到:虽然同为制冷企业,格林柯尔赖以生存的制冷剂能对科龙产生多大的协同效应,能否运用于科龙的主营产品冰箱和空调中,徐铁峰虽然没有给予正面的答复,但已经让人们明白,不见得!格林柯尔制冷剂多是运用于商务大型空调中的,能否用于家用冰箱及家用空调,两者是否匹配,还需要日后论证。而这次会议,让人略微了解了制冷剂应用、匹配的一些消息,纠正了公众理所当然地认为格林柯尔制冷剂会全面应用到科龙冰箱和空调上的假想。那么,下次呢?下下次呢?还会有怎样的内容会不经意间披露出来?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扭亏,并换血(1)

回顾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顾雏军不止一次对下属说过这样的话:“假如冰箱降价、空调价格战不是发生在2004年,而是2002年的话,我的亿元肯定掉水底去了。”

顾雏军此话语给人的感觉不是在事后庆幸时机选择对了,而是宛若假如前面有一块大的顽石,他也会把这块顽石崩裂,闯出一条畅通无阻的路来。这就是他的性格!这一性格,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顾氏科龙的性格。2004年10月,在科龙的一次全体营销干部大会上,顾雏军激昂的话语还犹在笔者耳边:“我很感谢市场给了我两年时间!今年我们能有100多亿销售额,而3年前我们刚进来的时候只有大约30亿。30亿元规模的公司和100亿元规模的公司在2004年的根本差距就在于:前者只有死亡,后者可以牵着别人走!”

2002年的及时扭亏,可以说是格林柯尔送给科龙的最好礼物了。连续两年的巨亏,使科龙在2002年已是岌岌可危,如果不能迅速扭转局面,科龙将面临的结果就是暂停上市。这对于顾雏军、对于格林柯尔来讲,显然是最不愿意看到的。就像当时的科龙总裁刘从梦在接受广东卫视《财富故事》栏目访谈时说的:“(顾雏军)到科龙以后就是机制的转变,使科龙在巨大的亏损下面扭亏为盈,这是最重要的,使这个企业有了持续盈利的能力。”扭亏这场及时雨,对科龙人的信心无疑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事实也证明,这只是格林柯尔先给科龙下的一点“毛毛雨”。

科龙神奇扭亏,给了人们大量的可以想象的空间,也给了新闻媒体探明扭亏原因的欲望。紧接着,外界便四处充斥着科龙扭亏的报道,科龙为什么会亏损?是由于“充斥家电行业采购、渠道、销售的灰色腐败”所致,当然,这是科龙方面给出的原因。科龙到2002年为什么会梦幻般的翻身?是“严格控制成本,并改善管理水平”所致。

就现在看来,科龙给出的扭亏的原因无疑也是很贴切的。也正因为贴切,符合多数人心里感性的逻辑,所以这次得到了媒体、公众的接受和认可。

当然,亏损是亏损,但究竟亏多少?当科龙报亏15个亿的时候,人们的反应是一片哗然,当格林柯尔宣布扭亏并有一亿多的盈利时,人们又开始欢欣鼓舞。当顾雏军在舆论的风波眼中一次次的被曝光,一次次的被追问,人们的思绪才又落到了地面,于是,一波波的狂热的指责声中,顾雏军被“骂”下了台!

格林柯尔只是一个企业,不可能充当一个神话;同样,顾雏军只是一个人,不可能是一个神。从2001年底入主科龙,到2002年的扭亏,市场给予顾雏军的时间本来就不多,纵然戴着民营企业家灵活的光环,纵然有天大的本事,要想将一个沉疴已久的躯体闪电般地医治妥当,猛火高药,哪里会有那么容易?

在遭受证监会调查、科龙轰然倒地之前,在一次小范围会议上,顾雏军曾回顾起当时扭亏为盈的经过。

他说:“2001年9月27日签约的时候,我们只知道可能亏损1个亿,所以还是有信心做好这个企业的。到11月底,我们跟顺德容桂镇政府官员一起听报告,告诉我们亏损可能超过6个亿。当时我们也吃了一惊,管理层也吃了一惊,政府也吃了一惊,政府认为不卖肯定是不行的,管理层也认为他们没有办法在去年亏损8亿后今年再亏损的情况下做好这个企业。而我们签的协议已经公告。这种情况下,我们回去开了一个会。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科龙的成本控制是有大问题的,如果成本控制能做得很严格,盈利是有可能的。我2002年1月1日进入科龙,1月7日正式上班,2月份我还到加拿大度假,从3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