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 (第1/4页)

)从死亡的边缘拽了回来。现在,西尔斯已成了零售业的代名词。当《财富》记者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这位平时能言会道的执行总裁两臂交叉迟疑了很久。最后他抬头望了望天花板,笑了笑说:“马马虎虎。”

这句平淡的回答折射出了马丁尼兹在历经数十载商海沉浮后对自己事业的深刻领悟。两年前,马丁尼兹把西尔斯定义为“价格适中的百货零售公司”。现在,他改变主意了。他说:“我逐渐意识到那种定义太幼稚。”马丁尼兹的新目标是:让西尔斯成为消费服务业的一面旗帜。为此,他得摒弃过去的那种狭隘的“零售模式”,虚心像可口可乐、迪斯尼、通用电气学习做“大”买卖。

现在,马丁尼兹已不再考虑建立传统意义上的百货公司,目前,西尔斯旗下有一批知名品牌,如Craftsman(匠人)美国一流的工具生产厂;Kenmore(肯摩尔)美国排行榜首的家电公司等。57岁的马丁尼兹相信,在美国除他以外再没人能同时拥有这么一大批信誉卓著的品牌公司。为把西尔斯建成资产上百亿的消费服务巨无霸,他需要把西尔斯分店开遍全球每一条购物大街。西尔斯的转形重组无疑将成为美国企业界最惊心触目的一次变革,并会成为商业管理教材最成功的案例。

故事发生在1992年,当时马丁尼兹还是赛克斯公司的执行副总裁,是一位与富商名流们并肩行走在纽约第五大街的高级经理人。没人知道他为什么会加盟西尔斯,只知道当他迈入那幢110层高楼的西尔斯塔楼时,西尔斯已亏损了39亿美元。作为西尔斯属下的商品零售公司的执行总裁,马丁尼兹的主要任务是:在管理层的病毒侵蚀到公司的心脏之前,让公司恢复健康运作。那时西尔斯已无力支撑它的几个主要金融部门——Allstae保险公司、Coldwell银行家地产以及Discover(发现)信用卡都已濒临破产的边缘。不久名噪一时的西尔斯塔楼也更换了主人。为制止局势恶化,马丁尼兹来不及多想就立刻关闭了113家经营不善的百货商店,裁减了5万名西尔斯员工。他甚至终止了西尔斯的批发业务(那曾是西尔斯发展的源泉)。

接着,马丁尼兹亲自接管了西尔斯的百货业。他发现自己商店的货物不但品种单一,而且都是陈年旧货,难怪西尔斯百货店门庭冷落。显然,西尔斯的百货店主们不知道该为谁服务。于是马丁尼兹替他们作了定位——美国中年妇女。他在百货店走廊里挂满各式时髦的女装,又在门前打上了广告招贴——“我们比你想象的更温柔”。

这一招果然奏效。西尔斯这只快要灭绝的“恐龙”(1993年《财富》给IBM、通用汽车、西尔斯三家公司的封号)终于重现了往日雄风。1996年,西尔斯年营业额高达382亿美元,净赚13亿美元。利润增长的原因并不仅是由于缩减开支,更主要是因为西尔斯百货店在每种商品市场都占据了可观的市场份额。

1995年马丁尼兹出任了西尔斯的执行总裁。从此,西尔斯的股票便一路扶摇直上,其火爆走势让可口可乐、迪斯尼这些曾被马丁尼兹视为典范的老牌劲旅都相形见绌。马丁尼兹说:“直到现在,我们才有权思考西尔斯的下一步发展。”

◇西尔斯百货公司的蜕变

尽管西尔斯从困境翻身,但是西尔斯的前景并不容乐观。百货销售赚头不大,服务信誉仍在沃尔玛之下,西尔斯在海外市场也是举步维艰,但更让马丁尼兹担忧的是,他的公司仍在零售圈子徘徊。

1997年,马丁尼兹制订的发展计划与往年截然不同。在计划开办的380家商店中只有22家出售百货,而其他358家都是独立经营的专卖店。显然,马丁尼兹已不再指望靠走廊里那些时髦女装来为他招揽顾客,他现在要卖的是工具和汽车配件。他说:“我不想把西尔斯建成一家大百货商店。”但这并不意味着马丁尼兹要放弃百货销售。事实上,他的821家百货店已遍及了美国各大城市的主要商业购物街。他解释说:“我担心的是如果我们在百货业遇到麻烦,我们将无路可退。”

现在这位已完成西尔斯复兴大业的零售业巨子正使西尔斯经历一场更深刻的蜕变。马丁尼兹说:“'复兴'仅是财政上的复苏。当你把一家出轨的公司重新带回到赛道上,你的任务就完成了。但'转型'则蕴含更深刻的内涵。你得改变公司的基础框架,学习使用新的经营方法。更重要的是你得让你的员工去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要让他们敢于冒险和创新。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须有勇气承认变化,你得先学会适应这种转变,然后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