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页)

对自然山水欣赏和古典园林艺术中占有的重要地位;表现出士人审美的祟尚自然和以植物作为人格寄托,体现出代表中国人传统意识“比德思想”,寄人的思想情感于物的文化理念。

“竹林七贤”经典故事广泛传播,为古人今人津津乐道。是在传递中国人对其中表达的人与树木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念,对生活态度和人生的理想境界的推祟。也因此为各艺术门类广泛采用的素材,在诸多的传统艺术门类如木雕、竹雕、玉石雕的三大雕刻艺术和绘画、文学、建筑装饰中,均出现有晋代杰出士人们的身影。砖雕图景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美的可视性艺术效果,也因此入编林业大学园艺专业的教科书内容。作为教材它让学子们从砖雕壁画中联想到中国古典园林,园艺包括盆景艺术蕴涵的人与自然界永恒依赖关系的文化内核,砖雕更描绘出人对自己赖以生存环境,除了物质的需求以外,还有美与审美欣赏与创作的追求。基于此就会让人们从中体会、感悟到:创作一座园林、苑圃乃至一件盆景,就象在编织一个梦,一个绿色自然的象征,它带给人一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另样“无为”美的憧憬,一种回归自然的追求和在自然景观中寻找自在自我的情趣。

中国晋代名士崇尚自然的意识,在余启明清楚地意识到:人类与赖以生存树木间的那种生死以共的壮烈又微妙共衰荣关系。一个曾让他感动不已的著名波兰作曲家潘德列斯基与树的故事一直影响着他,波兰一位酷爱植物的大艺术家。一生创作出许多美妙绝仑乐曲的作曲家潘德列斯基,在他的居住地用了35年时间,营造了一片有多树种树林的植物园。他在回顾建造植物园过程时深情地讲出:园子里在这里种什么树,那里种什么树,一点一点地规划起来很象是作曲,有先有后有高有低,错落有致地种植着各样各色的树木。园子里的树木构成了多变的图案,望上去整个的绿化带呈现上下起伏有缓有疾的绿色“乐谱”曲线,枝杈、花卉和叶片成了“乐曲”线谱上的音符,每看到微风、狂风下如海浪般地摇曳、舞动的树冠如线谱般,绿色舞动的旋律都让他每每为之倾倒,为之陶醉,于是许许多多的美妙乐曲都由这里诞生。他喜欢在自己的植物园中创作音乐,待有创作欲望时,他都要去植有各种树木的树林间里,放眼尽是绿色,呼吸着草木发出清香味道,沉醉在林海“波涛”中,畅想于音乐旋律。这位大师曾多次来中国讲学、表演,他特别喜欢北京的古树,他讲每来北京总喜欢去天坛的古柏群中寻觅、休憩。他喜欢用手去抚摸天坛公园里千年古柏树无尽苍劲的树干,从树干传递出中的丝丝感觉,会在他心中流淌成着线谱般的心曲,寻找音乐的灵动音符。在红墙黄瓦古代建筑旁,一个人静静地感受着那些参天苍松翠柏令人震撼的诗意与历史感。

一个人能够这样作,这样地贴近大自然,会让人的感官变得很细腻、人会很本真……曾有过相似的境遇、相似的体会,让颇有同感的余老联想到人类与树木的亲密关系是共性的,无论波兰人、美国人、中国人、古人、今人,曾经相同的认知,相同的情感。想到这些,一个从未有的关于人与自然,自然与树,树与人、人与盆中树桩之间关系的念头,以及诸多能表述或涵盖其中内容的词汇与故事,都叠加地在余启明的大脑中频频闪现。虽然尚不很清晰难以理出头绪,却又挥之不去,这些耐人寻觅的思绪,经常困拢得让他夜间醒后辗转不能入睡。此后的日子里,这样念头日越发地强烈而频繁,常常令他苦苦地长时间思索。在许多思索的瞬间,各种各样的念头与词汇不断地在他的脑海中时时闪烁,却始终不能扑捉到,倔犟执着的性格,让日后的余启明,又苦苦地继续陷入不倦地关于人与盆景的文化本质求索中。

(“竹林七贤”砖雕图)。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二十三

“光福”景观非同苏州市内的私家园林,是距古城西二十多公里处的一个美丽、恬静、古朴风景迷人的地方,嵌入太湖东岸的半岛风景区。此地因历代文人多以“湖光山色”、“洞天福地”赞誉而得名:光福。光福古镇依山傍水而建,其东南两面环山,西滨太湖,掩映于绿水青山之间。这里如画般的山水美景,恰应了那句老话:山是大地的脊梁,水是山的依托。在这山水间有众的古寺庙隐蔽之中,其中最著名当属建于梁时的光福寺,也称铜观音寺和距古镇不远有久负盛名的司徒庙,又称古柏庵,这里正是余启明特意邀刘晓来的地方。

进入隐于山林中的古镇,街道格局依存,站在坡地的街头四下眺望,眼前是大块青石板铺就的大街,街道的两旁是粉墙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