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 (第1/4页)

在他家中桌上平摊开的资料是平日他一点点收集的,其中有清人复制宋时苏轼的枯木假山景观清供图、清中期的木山玉石盆景“嵌玉石仙人祝寿图盆景”作品照和日本国目前世界最古老的收藏于奈良时代(710年—794年)藏于寺庙里的木山的照片复印件,不多的几幅图片,还有北宋时文坛名家苏洵《木假山记》和《答二任》诗作等资料。苏氏三代人的木山情结感染了他,故宫国宝清代玉石盆景让他心动,让他熟悉了枯木与玉石的艺术,包括木雕、玉雕、玉石盆景。熟悉故宫、颐和园还有承德的避暑山庄中的各式样玉石盆景,更有余老去颐和园观赏玉石盆景时,感悟盆景与石供关系的那段经历。性情执着认真的他,仿佛生来就是个闲不住的人,脑中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念头出现、激情涌动让他有难抑制的创作冲动。他有时也拿自己幽默一下:“可能有成人多动症吧。”说罢自己首先开怀大笑,看着他开心的样子,想象着他的忙碌,大家也忍俊不己地笑了。

现在终于又有了闲暇时间来继续作这想干的事了,一件久藏未了的心愿了。作想往已久的事了,去实践中国盆景艺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木山文化,让余老精神焕发。他取出放大镜,伏在照片上细细地观看、揣摩,尺子与划规测量计算其间的大小比例和空间尺寸。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乾隆年间,苏州造的属国宝级玉石盆景: “嵌玉石仙人祝寿图盆景”,为木山嵌玉的根雕枯艺与美玉的结合体,置于铜镀金镂万字纹栏杆盆钵中。作品通高厘米、座长90厘米、宽37厘米,座中木山古意盎然。木山其间采用白玉、碧玉、玛瑙、翡翠、松石等制花卉、人物、圆亭等。美玉制成的灵芝、仙桃、瑶草、石笋等五彩缤纷。山腰置一座蓝顶圆亭,七位仙翁或立或相伴行于山间、对坐亭间畅谈。其间玉鹤口衔仙草飞悬山项,玉鹿伏卧山亭旁。一件寓意仙人祝寿的景观,造型博大、人物细腻、神情兼备的盖世佳作。花草与鸟兽等色泽清朗,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情趣盎然为大中型盆景之精品大作。为实物和文献记载之孤品,也是木山玉石盆景开先河之作。举着盆景照片爱不释手的余启明,一边聚精会神看着一边心中不住地赞叹着,同时一个愿望渐渐地萌生并明朗起来。

“……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⑦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⑧,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苏洵名篇《木假山》中*描述与真切感受的文字,他熟得不能再熟,全文通背,读文如见其物地让他向往,让他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只是好东西可遇不可求地,遗憾成了所有人的同感。他常常一个人伏在书桌翻过来调过去地观看杂志上不甚清晰的清代木山绘图,让余启明充满了遐想。在他看来,苏氏木假山可以视为观赏型根艺开先河之举,苏洵以文学家的素养和艺术家的敏锐观察力,慧眼识真金地将漂泊于江流,沉没于泥沙之中的干年楠木,形如山峦之峥嵘险峻,欣然购之。继尔妙施技艺,制成维肖之“三峰鼎峙”木假山,逐以赋予“三峰”人格化。在将假山自四川眉山县运至京城汴梁时,特在木山前筑池,制成山水盆景。一幅清泉、崇山,山水相映的景观,赋予假山集形、神、意、情于一体的盆景艺术美。读文赏图让余老明白:苏氏木假山具有很好的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它自诞生始,将根雕枯木艺术与文学艺术实现了结合,进行创造、赏析、使之影响扩大;制木假山并写诗文,令木山有了立意,有了创作的主题。美文《木假山记》为我国较早的根与枯木艺术理论;木山佳作为历代名人所敬仰,宋著名诗人梅尧臣,陆游均为木山赋诗颂扬;传至明洪武年,为纪念三苏父子,改苏宅为祠,专门建有“木假山堂”,后来毁于战乱。清道光年间眉山人李梦莲重见“三峰宛具”之异木,重置于木假山堂,虽非原作苏氏遗风犹存。文字的描述让余启明启发、充实了想象力,于是他对木山与木山文化结下了缘,他总想苏氏三代人何以对木山乐此不疲,那是智者乐山吧。

手中的图片复印件,是现在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的一件长87厘米、宽45厘米、高31厘米的朽木假山照片,木山由三部分组成:由山岳的土台形成的台盘,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