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 (第1/4页)

以“浑然天成”名木枯艺、、“巧工之美”美玉雕件完美结合并置于一盆之中的艺术,为传统艺术形式与技艺的发掘、恢复,为古老的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木山与美石因材料的天然稀缺和不可复制性,令作品是件件孤品;可遇不可求的古树根木经工艺大师的精心打造,令佳作为件件精品;“木石良缘”盆景,国粹艺术形式独具的艺术美、材质美、自然美、意境美和文学性而突显经典、奢华、珍稀的特质,极富收藏价值。

在与玉石大师与挚友们谈及创作经验时,他手扶摸着作品,语重心长地娓娓说道:冠名“木石良缘”的盆景艺术形式,包括有木石山水盆景和木石花卉盆景。以木为山、以木为石,以玉为水、以玉为花木,貌似错位的木石“颠覆”,实为追逐盆景材料的形体与材质之美。旨在恢复中华民族古老的艺术瑰宝,一种集神奇之木,精美之石于一体,融材质美与技艺精于一身的艺术形式;传承化枯朽为神奇,变拙朴为秀美的艺术文化。以其独特的“木石良缘”概括性的艺术语言,表达着中国人自古追求人赋予木与石,树与山的情结;发掘传统的木山艺术,再现古己有之并被历代人赞誉的木山艺术文化;追逐大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般千年名木枯艺与人类雕琢万年美石物件珠联璧合的艺术形式;阐述其中蕴涵的人类巧工之美与自然天成,二者的完美结合呈现中国传统哲学“和”的思想;诠释着中国传统艺术“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为木山盆景古老又新鲜的艺术形式,他还写一篇介绍性的文章,讲解恢复失传的技艺,推广注入新文化和创新意识的古老艺术。文章中他将石雕、木雕与“木石良缘”盆景就技法、造型、色彩、美学、价值等方面列表逐一作了对照。从文化对比的字里行间,他突然很有感触:珍稀的木山、景泰蓝的盆钵放在几案上,典雅、古朴内中寓意的古树根艺术品,古树根的清供形式更有“树供”的意味,展示树的神韵。他发现自己手中干的这事,真的挺有创新推广的价值,因为较之石雕、木雕技艺,在审美欣赏诸多方面都很有特点,艺术语言较比木雕与石雕更是丰富了许多,在色彩搭配、盆中造景方面因取舍便利更是令人得心应手得很,欣赏起来感觉着作品中的木山,在质地、肌理、色泽,较传统的石雕如寿山石、青田石、煤精石雕显得更自然,也更容易和人亲近,人与物、物与人很好交流的,这让他信心倍增。

木雕的单一木本色调,对制作技法与作品的文化内涵要求极高,非一般技艺所能达到。也因此目前市场上、居室中有太多俗不可耐的“木雕艺术品”被摆置到货架、屋角,少有人问津,优质稀缺的古木终因不得要领没有“灵性”的制作,成了“鸡肋”。石雕又因可供雕琢的石材如寿山石、青田石等等好成色的石材难觅,讲究“俏色”为美的技艺难施,也就难有好题材精品问世。这样对木雕、石雕、木石良缘雕塑各门类艺术形式利弊理性的评估结果,特别是木山面面观的独有特点更是较木、石雕有明显突出优势。通常石材,石供往往是一面观赏的,两面都有形态者可谓精品了,要是三面都有看头那就是上品,四面都是景的赏石绝对是绝品,这是石材形成的经历和材料出处所至。比较的结果显而易见,可事实……他有时只是在纳闷:这宋代的木山盆景怎么就失传了呢?清代的木山玉石盆景作品也没有传承下来!为什么没有人作了呢?是什么原因……

枯木、根艺经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恰恰使其“全身”的变形而成景观,变平直为宛曲、为洞穴、为“沟壑”,朽蚀后成山形状的木材,置于盆钵中就可以循着盆钵全角度地面面观赏。朽木腐根本是无用的,制成木山真可谓化腐朽为神奇了,木根材料随处可寻,比起山石盆景加工容易更好制作,木山体的纹饰与肌理更细腻、更逼真。可算得木山玉石盆景,“木石良缘”盆景的独到的结论,成为独具韵味的艺术。茶余饭后的余老,会时不时地会将作品上下左右地用手抚摸、眯着笑眼前前后后细细地观赏一番,他是笑眼一刻不离木山玉石,一边动情地长时间地反复哼唱上一曲像“草原晨曲”之类相当老的老民歌。

九十五

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余启明退休了又作了件对发展盆景事业很有价值的大事情。发掘了自宋代时己经有的木山艺术、木山文化。将一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古老木山、木山盆景艺术形式,在时隔近几百年后的今天重新再生、重现,而且较清代作品在玉石堆镶技艺基础上,又溶合传统的镶嵌工艺。这样的艺术形式,被他戏称之为“木石良缘”的木山盆景艺术作品。称谓与作品形式、特征很贴切,令木山艺术显得更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