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页)

专 家 导 读

孩子自由的行动对于培养自身的习惯是不可多得的机会。自由行动能够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减少对家长的依赖,也能够逐渐地适应社会,养成良好的个性。家长们在适当的时候,应该多鼓励孩子进行自由行动。

需要多说一点的是,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下,自由和爱的教育是一以贯之的。相比较之下,中国的传统更多强调的是父母的权威,是长者的权威。我们不爱我们的子女吗?爱!当然爱了。但是我们不能把这种爱转化成一种严格的控制,用制约子女的行为表现我们的爱。值得庆幸的是,如今自由与爱的教育以及体现出的新的教育模式,已经慢慢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了。孩子有他们需要受尊重的空间,他们应该得到活动的自由。

比如穿衣服,比如吃饭,等等。为什么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自理能力特别强,有的却相反?那是因为自理能力强的从小就进行了相应的训练。一开始的时候他们穿衣服会很慢,甚至经常出错;吃饭也会把饭粒撒得满地都是。但是如果不经历这样的阶段,他们永远都会比同龄人慢一拍。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确保这种活动过程中的安全,其他的就尽量放开手脚吧。

我们可以从本书中看到,哪怕再小的孩子,也不需要过度的“保护”。我们往往会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去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但是他们会有跟大人完全不同的视角。平等地对待孩子,除了在思想上要有所准备外,在行动上也有需要讲究的地方。比如,当我们跟孩子交流的时候,能不能蹲下来,与他们处于一个同样的视角?

感知觉是其他认知活动的初级阶段,重要性却不可小视,它是所有认知活动的开端。人的认知过程如同一个信息的接收、编码、储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输入是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环节,而人们接受信息就是靠感知觉来完成的。

从出生开始,就应当积极培养孩子的各种感知觉能力。当然,不同的感知觉发生发展的规律也各不相同,它们的敏感期就存在着一些差别。例如,听觉的发展从胎儿时期就开始了;0~岁是婴儿视觉发育的敏感期;触觉发育的敏感期则在0~2岁; 3岁左右是方位知觉发育的敏感期;~3岁是大小知觉发展的敏感期;时间知觉的敏感期会更晚一些,大概在7岁左右;而观察力则是更高级的感知觉形态,在各项感知觉陆续发育的基础上,3~6岁将迎来孩子观察力发展的敏感期。

各种感知觉的培养重点在于使孩子认识到“不同”。听觉和视觉的培养也一样,比如用各种不同的道具制造不同的声音、不同的颜色。本书中的方法值得借鉴:在分辨不同的声音和颜色的同时,又培养了视觉和听觉:真是一举两得。

刚出生的新生儿是无法辨别色彩的,他们的眼睛里,只有单调的黑白灰3种颜色。3~4个月大的新生儿,一般就已经能够辨别黑白灰以外的颜色了,当然,红颜色尤其能够引起他们的兴奋。所以我们不妨在房间里贴上多种色彩鲜艳的动植物图案,让孩子不断地接触不同的颜色以训练孩子对色彩的敏感。

观察力是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品质,它要求孩子从纷繁的表象中揭示出那些最本质最典型的特征。例如,达尔文曾经随船远航,经过世界上许多地方。他特别注意观察各种生物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随时记录并搜集标本,最终找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达尔文的观察力就为世人所推崇。

我们可以通过让孩子画图画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1岁之前,孩子的小肌肉还不能控制手指的精细动作,只能画类似毛线图的涂鸦作品;等到1岁之后,通过对实物的对比观察,他们就能够逐步开始用画笔解读实物。只有那些观察力强的孩子才能更好地表达真实的世界。通过图画的方式,我们可以训练孩子观察力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和概括性。

对于记忆力的培养,我们可以从本书中学到不少技巧。比如把一些枯燥乏味的文本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能够增强孩子对这些知识的兴趣。而在简单接触文本之后,可以采用一些复述或者重组的方式使孩子进一步加强记忆,如把要点重新写到纸上的办法,让孩子提炼出事件的线索。依照一定的线索训练,他们的记忆力就会得到加强。把记忆材料加以序列化、模式化或者规范化的过程,就是重组。这样的方法,同样能使孩子获得比记忆材料更加系统的认识。比如背诵一篇古文,在理解文义和前后逻辑的基础上,背诵就会顺畅得多。

创造力是一种产生新思想、新发现或者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