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鞯暮⒆恿恕D慊瓜敫�⒆友沽β穑�

你还想让孩子误以为你们毕竟有点心疼钱,有点嘴上不明说,但心里有暗指:孩子不如你们吗?

要想不生气,别翻老皇历。

孩子已经很不容易了。除了幼儿园和学前班时期,十几年来,他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就是缺觉,总犯困。

最渴望的是什么?放假?不对,节假日有成堆的作业等着呢!

生病?更不对,落下多少课,等病好了,都得照原样补上。

那渴望什么呢?就是渴望快点长大,然后工作,永远不再念书了。

——这就是相当一批重点中学、一类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心里最真实的想法!因为,他们念书已经念伤了!

然而,就是这么个并不奢华的想法,由于孩子所学的专业非热门;

或者由于孩子推销自己的功夫尚欠火候;

或者由于其它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少孩子仍然没能找到工作。

这些孩子中的相当一部分,只好拿起书本,象高考落榜的复读生那样,准备明年考研(因为,今年他们已错过了时间)。

几年寒窗苦读 薪酬略胜保姆(1)

那些相对幸运、找到工作的孩子又怎样呢?

一位在电视上做过多次节目的朋友告诉我们,最近,他婉拒了几个电视台的邀请。

不是他不知天高地厚地拿搪,而是他对节目所讨论的问题不知该说些什么。

这个让他为难的题目是:对大学毕业生该不该设最低工资。

一向口才很好的朋友说:“面对这样的题目,当正方,让我尴尬;当反方,让我难堪。因为,我也是上过大学的呀!而且,我心里有数,我儿子比我当年上学时刻苦多了,也聪明多了。可他几年后的出路是什么呢?最低工资每月800元,还不知能不能行得通,因为光在电视节目中讨论该不该为大学毕业生设最低工资时,反对的人就挺多。而我们家的小保姆每月还挣550元呢!并且包吃包住。。。。。。。”

同为家长,同为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朋友的这一番感言不仅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而且还产生不小的震撼:仅过了十几年,大学生的行情怎么就跌到类似小保姆的地步?

我们急忙翻阅相关的信息,并看了一期电视上讨论大学毕业生要不要设最低工资的节目。

坦率地讲,看过节目之后感到,反方代表的意见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

反方说:“假如我是一个企业老板,假如我急需一名模具师傅,可在用工市场上出3、4千元月薪仍找不到满意的。经测算,每月工资5000元雇模具师傅我也有钱赚,那么,我就会出5000元/月,从别的企业挖人过来。另外,我有一个月薪1000元的文员岗位空缺,可有10个相同条件的人争取这空缺。毫无疑问,上岗的那一位,一定是要价最低的。由此可见,用工需求的强弱决定用工价格的高低。求大于供,需求方就会让利;供大于求,供应方则要跌价。然而,明明市场上最需要的是技能型人才,可高校还在大量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明明市场上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有一定实习经验的大专毕业生,可高校还不减少理论课程的比例,还不安排实习的时间,还在千方百计搞“专升本”,走高学历、低能力的培养道路。那么,市场对此“用脚投票”的最直接反应就是:杀价!而杀价的受害者就是学生。因为,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授和校长的薪酬,是不会因不按市场规律及时调整办学方略,而受到分毫损失的。这说明,我们现行的。。。。。。”

应该承认,这位反方代表的话,有点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因为不少高校,已经根据市场反馈的就业信息,对不同专业的招生人数进行了调整。###也对这方面的工作有明确的指导意见。

然而,调整的力度由于种种原因,毕竟有限。

比如说,削减理论课程,那教这些课程的教授怎么办?

再比如说,增添热门专业,可一时从哪儿去找教这些课的老师?

何况,所谓热门专业只是相对的,并非永远不变的。

另外,由于供求相差太大,一些普通高校所谓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也已经出现了找工难的情况。

有些学生找到的工作,其底薪仅三、四百元,其余全靠推销产品后的提成。

当然,沿海大城市、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平均起薪要高一些。

可因为这些学生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