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4页)

的来自异乡,人生地不熟;有的因十几年来只跟书本和爹妈打交道,十分的内向。所以,提成工资非常有限。

与底薪相加起来,不仅根本达不到电视节目中讨论的每月800元的大学毕业生最低工资标准,而且由于不包吃、住,实际收入已低于小保姆的水平。

有人说,这正是如今留学生年龄越来越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高中毕业就出去,虽然有独立生活能力弱等诸多弊处,但也有很多好处。

例如,读学士所选专业的范围,就比读硕士要大得多;毕业后初入职场的机会也多许多。

另外,留学起步早些,年龄上的空间就大。

几年寒窗苦读 薪酬略胜保姆(2)

这对女孩子来说尤显重要,将来找工作、拿身份、谈婚论嫁,可能处处领先一步。

本土僧多粥少 留学又掀高潮

还应指出的是,近两年,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公开统计数字,是百分之七十的就业率。

上述这类大学毕业生(即每月拿三、四百元底薪+业务提成)在理论上,以及在实际统计中,应视为已就业了,应在这百分之七十之内。

而另外的百分之三十呢?

由于我国人口多,基数大,近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累积起来,已远远超过欧洲一个小国的总人口。那么,即使是百分之三十的概念,也意味着有上百万大学毕业生尚未找到工作。

现实很严峻,家长很忧虑。

有条件的家庭便把留学视为孩子的另一条出路。

中国的春节是个家人团聚的日子。每到春节前夕,火车票便成为掏钱难求的商品。

于是,一些经济上宽裕的探亲者,当发现他千方百计也寻不到卧铺车票,而只能买到硬座车票、或甚至是不对号的站票时,便选择了搭乘票价虽贵、但快捷、舒适的飞机。

准备、或已经安排孩子自费出国留学的家长,就有点儿象上述买飞机票的探亲者。

这样的家长,目前在中国虽所占比例不大,但因中国人口多,基数大,所以,绝对数也挺可观。

其实,在许多属于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乃至第二世界国家,到欧美留学的青年人都有很多。若按城市人口同比计算,并不比中国少。

那种认为留学者多,会显得本土教育有失面子的想法,似应改变。

不算不知道 一算吓一跳

有条件能送孩子走自费出国留学这条路的家长,应该属于经济上较宽裕的人士。

这类人士在中国目前约有多少呢?

我们认为比较靠谱的是这样一种说法:即占我国(除香港、澳门和台湾)城市人口的百分之五。

这种说法之所以被我们认为比较靠谱,绝非是要低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成绩,而是认为保守一些,水分挤得干一些,更有说服力。

另外,还因为若按百分之五的比例,统计出的实际人数大约在二千六百多万左右。

我们认为,这数字较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尽管目前中国人的家庭已经基本小型化,尤其是在城市。但我们还是按比较宽松的统计方法,以平均四人为一个家庭单位计算。

那么,二千六百多万人口,就意味着有六百五十万个家庭。

这六百五十万个家庭,剔除没小孩的、或小孩太小的(其实,由于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出来的时间不长,因此,未到中年,就已富裕的遗产继承者人数很有限),我们再保守地按每年平均每十个家庭,只有一个家庭的小孩达到适合留学的年龄来统计,那每年有条件留学的孩子也达六十多万人。

可别小看这六十多万人,它足以让更多的国家效仿英国的留学生政策,把教育当做一个赢利的产业来办。

留学投资大 切记先规划

无庸讳言,自费留学是个花钱的事。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花小钱叫消费,花大钱叫投资。我们以为:对于即使是比较富裕的中国家庭,自费留学也应该算做是一种投资。

这种投资创造了若干个机会。

对于学校,是展示教学水平的机会;

对于孩子,是把握未来发展的机会;

对于家长,则是表现父母关爱的机会。

机会与挑战,从来都是相伴相随的。

对于学校,这种挑战包括优质生源的争夺,包括学校之间,专业设置的比较,包括社会对毕业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