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部分 (第1/4页)

墓啊!

秦震忍不住将自己心头的困惑说了出来,可墨裳听后竟然笑了。他回头指了指来时路,然后对秦震说道:“你难道不觉得这里要比陵墓丰盛多了吗?一个墓里才能有多少人可吃?而这里……”

羽东也看着黑暗中的来路说道:“所以这里才会变成了万人坑似的地方……供养它的原因我想只有一个,那就是它的身份是水怪。或者说是所谓的海神。不知道那些方士术士是不是以为自己供起了海神,赶山鞭被海神守护,就永远也不会消失了……”

“呵呵,是啊,他们没准儿自认为自己是立了大功的呢!”墨裳接道。

这时羽东往前走了两步,看了看逐渐低矮的顶部,然后果断的下了结论说:“秦始皇没有进来过,这里的一切他可能确实不知道。”

“你怎么知道他没进来过??”秦震和老顾异口同声的惊奇问道。

羽东摇着头,很果断的说:“这两边的通道太矮了,以嬴政的身高,如果他进来过,那他就不得不弯着腰往里走。这不可能。”

秦震和老顾试了试高度,身高一米九的老顾,如果挺胸抬头的话,确实是几乎碰到穹顶了。可是……

“你怎么知道秦始皇到底有多高??”秦震忍不住问出了这句之前他就十分好奇的问题。

因为像距离秦朝最近的《秦始皇本纪》中根本就没有记载过秦始皇的身高,各种史书里也都没有确切的描绘过这位帝王的样貌。虽然说秦始皇陵就在骊山,可是他至今也没能出土,更不存在考古学界最权威的认证。那羽东到底是怎么知道秦始皇身高的呢?

羽东看了秦震一眼,然后条理清晰的解释道:“《太平御览》中提起过秦始皇的身材相貌,说他‘虎口、大目、隆鼻、身长八尺六寸、大七围。’当然了,这是距离秦朝已经一千多年之后北宋时期的记载了,所以这个八尺六寸的身高也不一定会太准确。可如果准确,那嬴政的身高就应该在一米八到一米八五之间。

再联系到秦始皇兵马俑,平均身高都在一米八左右,战车、青铜武器这些都是按照原比例大小制造的。而秦俑手中的青铜剑几乎都在91厘米左右。

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里,嬴政在躲避荆轲的刺杀时,准备拔剑,可由于剑太长,单手一下子没能拔出来。

你如果拿过长剑可以想象一下,臂展一米七八左右的人,从腰间拔出90多厘米的剑就已经很费劲了。所以综合推测,嬴政的身高应该是至少一米八三,最高一米八五。”(未完待续)

第五十三章 左还是右?

听着羽东有理有据、条理清晰的侃侃而谈,秦震他们个个都是瞠目结舌、目瞪口呆。;最新章节访问: 。

一个史书中几乎没有记载过外貌的皇帝,在还没有出土的情况下,羽东竟然能凭着那简略的描述和相关的故事以及陪葬品中‘精’准的推测出来秦始皇的具体身高!而且已经具体到了将大致误差缩减到了两厘米!这两厘米的误差还算的什么?

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当然在对羽东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同时,他们大家也回过神儿来考虑了一下这个通道的问题。

如果说秦始皇真如羽东所说,那他的身高就应该是和羽东差不多。而再加上他头上那王冕的话……

秦始皇头上所带的叫做冕,这个“王冠”可不一般!它的高度比较特殊,结构也十分的复杂讲究。

冕的外部是黑‘色’的,内部为朱‘色’。冕顶上还有一块长方板,称之为“延”。后高前低,略微的有些向前倾。延的前端会缀有数串‘精’致华美的小圆‘玉’,谓之“旒”。也就是那些看上去像是流苏的东西。

天子王侯可装饰旒的数量不一样,大多数是说天子前后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再低的官衔有没有也就没什么你要了……脸前只垂着孤零零的两串珠子也不太美观不是么……

总之,地位的高低决定“旒”数量的多少。

冕戴在发髻上,再横‘插’一长笄。就是真金白银的簪子,以保证能别住冕。笄的两端绕颔下系一个‘精’致的丝带,谓之“纮”。再各用一条名叫枕的丝绳挂下一个绵丸,谓之“纩”。纩下端装饰着美‘玉’,谓之“珎”。

这些,仅仅是秦始皇王冕上的基本构造。他带上这样的王冕之后,整体高度甚至会超过老顾。那样的话,他就根本没有办法走进这通道之内。除非像羽东说的,他要一直猫着腰前进。

如此傲视天地的君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