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36部分 (第1/4页)

知恩报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零点书屋www.luebin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住一起,果然火柴一擦,枯树枝就起火燃烧了,于是大家又有熟饭可吃了。

我们走过了不知多少河流,因为道路都变成了河,有的因山洪暴发,波涛汹涌,根本无法渡过,因此前卫司令官因为工兵架不了桥,不能达成任务渡江,所以想要举枪自杀。我赶到前面,集合土人,问他们如何才能渡过这条河,他们回说得架桥:长长的藤绳绑在河边的大树上,然后搭成三角形,再扩大延伸过去,同样的再把藤绳绑到对面的大树,做成了一个藤索大桥,就可以渡江了。我们循着藤索天桥,一步一步地走过去,像这样的河流不知经过了多少。而且愈走愈困难,前面走过的前卫,沿途就留下一身白骨,感觉好像真的是进入了人间地狱。在路的两旁,有些士兵身上爬满了蚂蟥,数以万计的围着在那儿啃食他们的尸体,其中有一位士兵眼睛、嘴巴还能动,他说:“军长、参谋长!救救我吧!”但我们也无计可施,谁能赶得走那么多的蚂蟥,而把他救起呢?那时因为雨季太长,水泡得太久,四肢都麻木了,所以常常一旦坐下来,就爬不起来了,稍一迟疑就会有蚂蚁、蚊蝇出来围攻你。我的一个侍从副官就因蚂蟥从尿道里钻进去几乎丧失了性命。。 最好的txt下载网

抗战烽火的浇铸之三(12)

从缅北到印度,我们绝地行军,一路上遭遇饥饿、疾病、虫害,死在途中的有8000多人,沿途都是白骨。我们带了万多人,到了印度只剩下3000多人:而带着的160匹马,全死在路上。有人还说我们比牛马还要健壮,在那种环境之下,像牛、马一样壮的也死光了,我们之所以能活着,主要还是靠着求生存的意志力量,人类求生存抵抗恶劣环境的力量,要比牛*得多。到了印度重整军备,在兰姆伽训练,后来这些部队就从缅甸反攻,消灭了日军的第十八师团,打通了雷多公路,直通昆明,从此物资源源而来,使后方得到了补给,壮大了国民革命军的反攻能力。

我到了印度,反而害了热带病,一直高烧不退。史迪威将军就把我送到印度医院养病,病愈之后,畅游了喜马拉雅山脚的大吉岭。不久我就乘飞机飞过了喜马拉雅山的驼峰,回到了昆明。”(罗友伦《从桂南会战到缅印绝地行军——第五军抗日作战忆往》)

晚年,记者曾专访罗友伦,其中一个采访的问题涉及幕僚作业。记者问,抗战时对日本人的装甲车挖深壕沟来阻挡,您认为这种方法好不好?罗先生答,当然有其作用,这种壕沟就叫战车壕,可以阻碍敌人战车的前进,敌人经过时,不小心就会掉下去,爬不起来。敌军通常碰到这种问题,就是叫士兵用推土机将路坑推平后,才可以重新开动。

至于士气方面,有人认为部队越打越差。罗友伦以为,虽然打得很艰苦,但士气一直都是很高昂、旺盛的,因为我们受日本人欺负的时间实在太长了。士气是要看领导者而定;就算在一个师内,每个团的士气也都不一样。假如指挥官勇敢,身先士卒,那他的部下一定也跟他一样很有战斗精神。这些看法,实在很有参考价值。

战略巨擘可供借鉴

老毛奇,他的战前的著作,和战后的实况,如有神遇,所作分析皆能与事实合辙。即预测与事实相符。

老毛奇生于1800年,弱冠后进入了柏林军官学校,正好是克劳塞维茨的学生。当时他就表现出对军事、地理的天分,缘于他对军事地理重要性的理解;稍后他又由于经济紧张的原因,无钱买酒卖文章,即卖文为生,写过一些小说和论文。到了28岁,他就发表了军事理论的奠基著作《论军事测绘大纲》,并开始同时关心社会经济、政治与军事的关系,并因此进入德军总参谋部。当时的普鲁士君王曾对人说:“你别看这个瘦小得像铅笔似的年轻人,他确实是肚里有货啊。”

这以后,他陆续著述均以独到的分析见长。50多岁的时候,他成为威廉王子的副官。这个阶段他专心研究战略战术、交通工具与武器的关系,并研究如何改进军队动员,稍后成为德军总参谋长,以其雄才大略成为军中大脑。因了他在军事方面卓有成效的改革,总参谋部成为真正的指挥中枢。他对总参谋部进行改革,内阁赋予他与军政平行的权力。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派出了庞大的军事考察团,对德军总参谋部赞不绝口。他的军事要则是先思而后行,行的要点主要就是进攻,即战争一开始就采取强大攻势,速战速决,他反对一味的防守战略。在德奥战争时他一次性在易北河集结了30万兵力和800门大炮,战争规模在扩大,军队单位在增加,于是发生动员的困难以及机动运输的限制。因此,老毛

《烽火智囊》 第36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