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大会没有对决议草案进行表决,而代之以一项措辞简短的主席声明,将此议题列入下一届大会审议。这引起了阿拉伯国家的不满。一名出席会议的阿拉伯国家代表说,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会议9月12日通过的要求伊朗限期公开其核计划的决议同样也适用于中东“其他国家”,他认为,以色列不是为和平目的利用核能源。此前,阿拉伯国家多次批评西方国家在核不扩散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对以色列的核武器计划保持沉默。但以色列似乎却不肯“沉默”,它不仅指责伊朗的核计划对世界构成了威胁,还扬言,如果伊朗执意发展核武器便对其进行打击。(法新社华盛顿,2003年9月28日电。) 而在另一边,以色列政权却强调说,生产核武器对以色列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以色列从未公开宣称自己是核大国,但在某种程度上,以色列却可能是除五大国之外最具实力的核国家。据悉,以色列不仅有200个核装置,其钚的积存量超过了五大国之外其他核国家的总和;而美国一位军事学家的研究表明,早在1977年以色列政权就拥有400枚核弹头了。最新的消息是,以色列通过改进美国提供的巡航导弹,已制造出可以携带核弹头并从潜艇发射的导弹,从而使以色列这一中东地区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具备从陆地、空中和水下对敌国发动核打击的能力。(《洛杉矶时报》,2003年10月11日。) 事实上,IAEA也担心,以色列在美国默许的情况下,不断秘密充实核武库、改进核武器性能的做法必将刺激阿拉伯国家也寻求获得核武器,从而可能会使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大为加剧,为未来冲突留下隐患。 隐患似乎也并不限于中东地区。在巴拉迪看来,如果以继续保持核国家与非核国家之间的不对称状态为前提,那么任何集体安全体系都不会长久。正如堪培拉委员会几年前所言:“任何国家拥有核武器都是其他国家获取它们的持久动力。”国际安全的新构想应该是废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合法性,从而努力消除这种不对称状态,同时它还必须涵盖一切必要内容,保证所有赞成这一新体系的国家都处于这把安全“保护伞”之下。(《华盛顿邮报》,2003年4月23日。) 这意味着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要废除已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问题是,美国会像要求别国一样要求自己吗?&nbsp&nbsp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卡扎菲的“礼物”(1)

在成功进军巴格达之后,鹰派暗示要对叙利亚和伊朗实施打击,虽然最终被白宫否定,但在客观上还是达到了威慑叙利亚等国的目的。此后,叙利亚和伊朗等国都表现出缓和对美关系的愿望,伊朗更是接受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要求,而原本就希望从“黑名单”上“退役”的苏丹和利比亚则进一步加大了与美协作的力度。 利比亚的“识时务”之举最令布什开心。2003年12月19日,继做出为“洛克比空难”支付27亿美元赔偿的“大手笔”后,利比亚宣布中止该国所有谋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部署远程导弹的计划和努力。这给了布什政府以积极的启示,使之更加相信震慑战略的重要意义。 在美国的战略家和布什本人看来,通过实施震慑可以影响敌手的意志、认知与判断,这不仅具有战术意义,也有战略意义。在伊拉克战争中,这种威慑可以削弱甚至瓦解伊拉克军队及其领导人的抵抗意志,而在伊拉克战争之外,则具有“杀一儆百”的功效。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布什借利比亚之题发挥道,“我希望其它国家领导人能够从利比亚今天的声明中找到自己的榜样。领导人一旦做出明智和负责任的选择,就会符合自己国家人民的利益,同时也符合所有国家的安全利益”。他提醒那些试图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如果不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就将面临不受欢迎的后果;反之,就能够和美国及其它自由国家建立起良好关系。在此之前,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已落入美军之手。 就在大家还在争论萨达姆被捕到底有多大的政治意义时,利比亚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的消息不免使人产生诸多联想:卡扎菲是不是真的如联合国 前首席武器核查员布利克斯所言被伊拉克发生的事情吓坏了?布什政府的“阻吓”战略是否真的产生了效果?谁会是下一个“主动和解”者? 前一个疑问已经得到卡扎菲本人的确认。在一次专访中,卡扎菲承认,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的确对他产生了影响,尽管他同时强调,这么做的原因是想让事态的焦点集中在“积极的一面”。人们注意到,正是在伊拉克战争开始之际,卡扎菲的代表请求英国充当中间人,安排利比亚与美国就其研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