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页)

两年来,美国政府的官员大都坚持认为推翻萨达姆政权是打击本·拉登和“基地”组织的反恐战争的延续,正如布什在2002年10月所言,“消除伊拉克的威胁对赢得反恐战争至关重要”,副总统切尼在2003年3月也发表了相似的言论。即便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国高官也依然乐此不疲地为这场战争辩护。2003年7月27日,沃尔福威茨在谈到美军士兵在伊拉克的伤亡日渐增多时说,“目前所做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我们的子孙更安全,因为目前要赢得的伊拉克和平战是反恐战争的中心战。……我们打仗是为了反恐,我仍然认为我们在打击伊拉克的恐怖分子及其支持者,这是一场反恐战争,这会使得我们的国家免受恐怖主义的袭击,使国家更安全”。 但这一切言之凿凿和雄辩滔滔都难以掩饰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苍白表现。在对伊动武问题上,布什有两大理由:一是萨达姆已经拥有并正在进一步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是联军占领伊拉克后一直未能发现此类武器;二是萨达姆政府与一手策划了“9·11”事件的“基地”组织有染,但“不争气”的美国情报机构始终找不到二者的亲密联系,进入9月,包括布什在内的美国高官也不得不纷纷承认,萨达姆政权与“9·11”袭击没有关系。 萨达姆统治下的伊拉克是个世俗国家,与“基地”等###激进组织素来不和,拉登还多次谴责萨达姆是个“异端”。可为了使自己师出有名,布什政府硬是将这两个对手说成是 与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对着干的一伙人。 另一种意义上的“越战”似乎正在上演。自从2003年5月布什宣布战争结束后,伊拉克局势不但没有变得像美国人承诺的那样安全和繁荣,反而变得混乱不堪,大量美军遇袭身亡,更使布什在国内感到巨大压力的是,有些美国媒体甚至每天在显著位置像天气预报一样播报美军在入侵伊拉克战事中殉职士兵的数目和5月1日后死亡的数目,前者是不变的(138人),而后者却几乎每天都在变化,且早已超过前者。与此同时,美国舆论对布什的伊拉克政策的批评声越发高涨,民主党也就此大做文章,并希望以此改变与布什的力量对比,布什角逐连任的选情显然已受到伊拉克问题的困扰,进入9月,布什的支持率很快便降至50%以下,重蹈老布什的覆辙看上去已并非没有可能。 不仅如此,由于伊拉克局势混乱,“基地”组织得以长驱直入,把伊拉克当成了反美前线。 历史学家尤瑟夫是英国埃克塞特大学阿拉伯和###研究学院研究现代阿拉伯国家和###教的专家,他认为入侵伊拉克的美军正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全球反美恐怖组织;美国政府没能在伊战后维持好秩序给恐怖分子和国外战斗者以可乘之机。在他看来,“美国解散伊军队和安全部队等于给国际恐怖分子打开了大门,如今人人都可从伊朗、土耳其甚至叙利亚、沙特和科威特畅通无阻地进入伊拉克”。他认为美国对战后伊拉克的重建缺乏任何规划是导致伊目前局势动荡的原因。(《亚洲时报》,2003年9月17日。) 日本媒体也讽刺说,美英的军事行动导致了讽刺性的后果,它把外国的恐怖势力更进一步吸引到了伊拉克。(日本《朝日新闻》,2003年9月11日。) 尤瑟夫进一步指出,美国没能在两次战争之后稳定阿、伊的局势,美国在阿、伊的军事行动实际上不但没有击败恐怖主义,反而还鼓舞了恐怖组织的士气,使它们意识到美国除了使用武力之外别无他策。印尼、菲律宾和欧洲遭受的袭击就是最好的证明。这就是说,尽管各国打击恐怖主义的安全措施和其他手段已经加强,各种恐怖袭击和行动非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有所增加。 美国国内对布什政府未能“善后”却急于趟伊拉克的“浑水”也颇有不满,很多人都认为,政府把打击的重点从“基地”组织转向了推翻萨达姆政权,影响了美国打击恐怖分子的行动。2003年7月27日,美国民主党参议员、前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竞争者鲍勃·格雷厄姆接受福克斯采访时称,“发动对伊拉克战争事实上损害了反恐战争,也就是说把我们的注意力从一个敌人——‘基地’组织转移到伊拉克,因此,使得‘基地’组织得到喘息的机会”。布什政府前国家安全委员会主任莱弗里特也回忆说,当伊拉克战争越来越近之时,他和一些军事专家开始担心白宫将主要的人力、物力从阿富汗转移到推翻萨达姆政权上,会给本·拉登和他的党羽以喘息之机,当时有人警告说:“如果离开阿富汗太急,将对打击‘基地’组织产生负面影响。”莱弗里特感叹地说,“今天看来,正因为政府转移了对‘基地’组织的注意力,使得他们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