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页)

小小的孩子,你怎么爱他都不会过分,因为他对于来自于妈妈关爱的需求永远都不会满足。一个三岁的孩子轻易不会说我要离家出走,但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却会说“我多么渴望去住校和同学们在一起啊!”幼小的孩子渴望被关注,甚至有时候他们是以无理取闹的恶作剧,来引起大人对他们的关注。所以,妈妈不管多忙,也要过滤一下日常事务,省出给孩子的时间。现在,“只管生不管养”,孩子生出来就交给老人带的妈妈很多。如果不是生存必需,还是把自己年幼的孩子留在自己身边吧!送给孩子的祖父母,或使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而自己全力投入工作,对孩子对自己都是得不偿失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陪伴孩子,从小开始(2)

妈妈面对孩子的成长,不妨可以阶段侧重。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如果确实需要和孩子分离一段时间,妈妈需要给孩子爱的保证,以及与之配合的实际行动。“我们不会忘记你的,很快就会回来接你的。”“爸爸妈妈太忙无法好好照顾你,暂时去奶奶家住一段,我们会经常去看你的。”这些话或许会减少与孩子分离造成的孩子的恐惧感。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情绪和经历有关,特别是和婴幼儿期的经历有关。在悲哀、快乐、愤怒、害怕、惊讶、厌恶六种基本情绪中,害怕是构成气质倾向的基础,而快乐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内向气质负面效应的正面情绪。婴儿期的情绪需求是学习信任,需要被触摸和滋养,需要感到温暖和信任他人。没有学到基本信任的婴儿很难离开母亲去探索世界,以后每当他碰到陌生的环境,婴儿期造成的不安就有可能出现。就像这节一开头写到的那位公司经理。这就提醒做父母的,在孩子婴幼儿时期要注意依恋情结,给幼儿稳定、安全、充满关爱的成长环境。

爱是一种特殊的“工作”。各种关注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必须在孩子身上花足够多的时间。关注意味着陪伴,把注意力放在草地上打滚的三岁孩子身上,听六岁的孩子讲不连贯的故事,听青春期的孩子给你没完没了地说他的“偶像”……所有这些,都需要持久的耐心,可能这令你疲劳不堪,可能这让你感到枯燥乏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意味着真正的母爱。

一个女博士如果不能为孩子付出必要的时间,那她教育孩子的结果,恐怕不如一个陪伴在孩子左右的没有多少文化的妈妈。我们爱某一样东西,就会愿意为它付出时间。不把精力用在孩子身上,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少得可怜,是不会更深入地了解孩子需求的。愿意花时间了解孩子,不失时机地捕捉和利用教育机会,对症下药地教育孩子,才能给予孩子恰当的敦促、鼓励,必要的警告、责备,才能掌握教育分寸,张弛有度。所谓的“随机教育”,也就是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随时观察孩子。

作家池莉曾经在自己的书中写道:“我发现从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样的;家长却发生了巨大改变。现在太多的父母在孩子身上只愿意花钱,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和心思。实质上是家长变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把责任都转移给学校了,他们简单地让学校和社会培优班侵吞孩子所有的时间,而自己去赚钱,去应酬饭局,去打麻将,去出差去旅行,去享受各种各样的成人娱乐消费。固然我们学校的教育体制和方式出现了很大问题,而在客观上,家长的态度也怂恿和支持了学校。”

如何在忙碌的上班生活中,带着孩子一起甜蜜地成长?我们知道著名主持人杨澜,她是个忙碌的妈妈,但也是个尽职的妈妈。在家的时候,她会尽量陪在孩子身边,与他们一同玩拼图、打闹,给他们讲故事,与孩子们一起分享、感受,认真地倾听孩子诉说;即使在外出差,也常常打电话回去,同孩子交流心声。虽然工作很忙,但杨澜只要有空,就和孩子们去动物园玩,和孩子一起看电影,还会一边看一边和孩子一起大叫……

多好啊,这样的妈妈!只是辛苦些,但为爱付出的,再苦也愿意。

还是那句话:人生几十年,在孩子最需要我们陪伴时,把精力花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件值得去努力的事!

让孩子知道他对你多么重要

有一件事情让笔者触动很大。有一次,去外地旅游,住在海边的一个酒店里。那里有一个表演的舞台,每天晚上都会有演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气氛热烈地欣赏着各种节目。第二天早上,我们路过那里,看见一个三岁左右的外国小女孩站在舞台上表演,她的父母很认真地蹲在舞台下看着,不时地鼓掌。舞台下没有椅子,而且那个舞台很低,也就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