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 (第1/4页)

以南北两高峰为主的湖光山色。俗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杭州著名一景,便是南、北高峰。宋初的潘阆在《忆余杭》词中有“长忆高峰,峰上塔高尘世外”;“举头咫尺疑天汉,星斗分明在身畔”句。形成了层峰簇岚,挺拔突起,咫尺天汉,星辰可摘的奇观,成了人们最喜欢的伫足之地。不仅有南北二高峰,尤是东西两涧,与峰构成了雄奇壮美的山光水色。唐代白居易称此两涧有“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刘过“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在如此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词突然宕开一笔,发出“春来愁杀侬”!试想春天来到后,本来一个绝佳的风景地,就更加如诗如画,春来,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山,重重叠叠,水,曲曲弯弯。一片湖光雾弥漫,面对如此美景,她的感情却与之相反;“愁杀侬”。不是平常的愁思而是极度的愁思,这一切恰是因为“春来”!为什么呢?是否春来后的此地此情景引来她的相思?由读者去驰骋想象吧。这首词的上片前三句用西湖最著名的山水佳境,来反衬第四句的愁情,把乐景与愁思并列一起,达到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是“以乐景写哀”,便“一倍增其哀”的典型应用,这里没有过多描绘,没有缠绵悱恻的话儿,既明了又含蓄,一字一句都写得恰到好处。

下片径直抒情:“郎意浓,妾意浓”,两个“浓”字把男女双方彼此的情真意切,表达得极其精炼,又与上片的“愁”相呼应,涵溶了许多无声之言。她为郎代言,相信郎与她一样“意浓”,相互间的情意是如此深厚和坚定。接下来是“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油壁车,指用油漆彩饰的车,这里用了一个“轻”字,使调韵味大增,既表示了车的轻快,更把恋人相逢前的快乐与欣喜刻划得淋漓尽至;九里松是他们相逢的地方,唐宋时在通往灵隐寺的路上,因种有九里路长的松树而起名,“人在其间,衣袂尽绿”之说。

这首词以《长相思》这个词牌本身就富了音乐节奏感的小令来作,上片集中而尽情地描绘了南北高峰、东西两涧的湖光山色,春之来到本应更加如诗如画的美景良辰,在作者宕然一笔下引出“愁杀侬”的惊呼。下片又直抒情怀,把男女主人公情深意浓的爱恋刻划得真挚感人,不仅有词意,富于一种韵味,而且感情描绘十分真挚。

康与之词,几首写闺思的小词,还较清新雅丽,这首具有民谣风味的小令,尤为别具一格,在康词中可说是绝无仅有的一首。(公保扎西 李红)

金人捧露盘

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感怀作

曾觌

记神京、繁华地,旧游踪。正御沟、春水溶溶。平康巷陌,绣鞍金勒跃青�。解衣沽酒醉弦管,柳绿花红。到如今、馀霜鬓,嗟往事、梦魂中。但寒烟、满目飞蓬。雕栏玉砌,空锁三十六离宫。塞笳惊起暮天雁,寂寞东风。

该词标题为“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感怀作”,据史载:作者曾觌字纯甫,汴(即今之河南开封)人,生于北宋末徽宗大观三年(1109),卒于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庚寅岁春”,应是孝宗乾道六年(1170)的春天,时曾觌已年满花甲,垂垂老矣,犹在朝供职。在孝宗赵眘初登基(1163年)时,曾任用主战派张浚发动了抗金战争,但很快便遭挫败,又不得不与金重订和约,所谓“奉使过京师”是指,词作者奉命自南宋皇帝行在所──临安(今之杭州)去执行与金人和谈的任务,来到了北宋的旧都汴京──当时亦称东京开封府,而金人则称为南京。曾觌本是汴人,北宋覆灭宋室偏安江南之际,他已年近弱冠,如今又回到了阔别四十余年后的旧地神京,地虽是而人事已非,这万千感慨会如连天波涛、接地乌云滚滚而来不可止遏。

上阕以“记神京,繁华地”为引句,描写的都是沉淀在记忆中的旧时情景往日的欢乐:记得北宋天子所居的京都,当年本是个繁华的地方,处处都留下往日游览流连的踪迹。“正御沟,春水溶溶”是先写皇宫景象,作者仅以皇宫外环绕宫墙流动着的溶溶春水,便写尽了宫墙之内莺歌燕舞、妃嫔媵嫱的无限风光。运用了以部分代全体、以此处代彼处的写作方法,这是古汉语修辞中的借代。接下来笔锋转向民间,“平康巷陌,绣鞍金勒跃青�。解衣沽酒醉弦管,柳绿花红”写词人当年在这东京开封府目睹身践的欢乐生活,“平康”,是妓女所居之处的代名,因为唐代长安丹凤街有平康坊,是妓女云聚处。词人完全沉浸在对往昔的回忆之中,字里行间蕴含着无尽的惋惜:想当年,神京的街道是那么繁华,骑着绣鞍金辔高头大马的公子王孙、豪商富贾们,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