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页)

了南满铁路的通车,打通了关内外铁路的联系。

这次东北决战高度重视。6月4日科瓦廖夫率领由21人组成的专家组离开莫斯科,6月中旬到达哈尔滨,②可以说,这个专家组是以闪电搬的速度派出的。

为统一管理东北的铁路,早在1946年7月东北解放区就成立了东北铁路总局,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吕正操将军出任总局长兼政治委员。③科瓦廖夫一行到来之后,便与茹拉夫廖夫一起,与吕正操和高岗等东北民主政权的领导人举行会谈,提出了许多建议,都得到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批准。④随后,他们便开始协助东北民主政权进行铁路的修复和运营工作。

苏联铁路专家组首先帮助东北民主政权建立了铁路恢复管理局和铁道特种部队,并对最重要的被破坏了的铁路路段进行了仔细地技术勘察,查明破坏的程度和修复工作的规模,以及对设备、材料和劳力方面的需求量。确定首批需要修复的铁路干线的总长度为1800公里。⑤

为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一艰巨的铁路修复工作,苏联专家制定了“庞大的组织措施”,并经东北局批准,然后加以实施。这些措施为:1、在运输部下设立修复工作局和各铁路分局下设修复处;2、成立有3万人组成的铁道兵,辖4个旅,12个专业营和6个独立连,配备了相应的装备、器械和工具,这些装备、器械和工具一部分是东北就地解决的,一部分是从苏联运来的。3、建立供应和采购机构与基地,保证修复工作所必需的枕木、木材、金属制品、路轨零件和小工具的供应。4、在哈尔滨机车修理厂建立了专门的桥梁供应基地,以修理和制造金属桥梁构件和专门的桥梁装备。桥梁供应基地还按照苏联专家的方案制造出80吨的吊臂起重机。在哈尔滨还建立了专门的军械修理厂,为铁道部队修理和制造工具与装备。⑥

应毛泽东和东北局的请求,铁路专家组制定了运输部铁路管理局的构成和人员编制,经东北局批准后实行。铁路专家组调查了东北的公路、土路和水路的交通状况,并为东北局拟订了对这些交通设施进行修理、整顿,使之达到合理的营运状态的决议草案;还草拟了关于制止盗窃和回收被盗铁路器材的命令,该命令由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解放军司令员予以发布。⑦

以上措施,保障了铁路修复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到辽沈战役前,东北军民共接收和修复铁路5700多公里,通车线路里程达9818公里,占全东北通车线路的98%,修复机车885台。⑧其中截止到当年12月中旬,苏联专家组组织并通过自己的直接领导,完成了1350公里最重要的铁路线的修复,其中包括吉林——长春,哈尔滨——长春,四平街——通辽,义县——锦州,梅河口——沈阳——鞍山,锦州——山海关各路段。①

在这段期间,修复了大中型桥梁62座,其中完成大修的有东北中部几座最大的桥梁:沿哈尔滨——长春一线有全长970米的松花江铁桥,长320米的跨饮马河铁桥,长200米的跨伊通河铁桥;沿吉林——长春一线的有长420米的跨松花江铁桥(在吉林市附近),长190米的跨饮马河铁桥。②这些桥梁的修复需要有复杂的专业技术,十分显然,没有苏联专家的技术指导和精心的组织,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艰巨的工作是不可能的。在修复以上铁路的过程中,还开通了从苏联境内的奥特波尔,经绥芬河,到旅顺港各站之间的直达列车,③把苏联远东地区与旅顺口联系起来。

由于上述重要铁路和桥梁的及时修复,保证了人民解放军迅速转移和集中。解放军先是转移和集中在长春地区,而后又转移和集中到辽沉战役的关键部位锦州地区。歼灭了这些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之后,利用刚刚修复的铁路,解放军又迅速地将转移到新立屯——沈阳和梅河口,最后全歼了困守在沈阳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辉煌胜利。

在辽沈战役过程中,苏联不仅提供了技术援助,支援了大批铁路器材,还应东北民主政权所请,紧急支援了棉花、布匹、医药、军需品、日用品等大批战略物资。1948年10月16日,高岗写信给斯大林,要求苏联紧急提供20000吨棉花,以解决东北纺织工业所需。④由于这批棉花已经列入苏联对东北的出口计划,苏联外贸和运输部门便安排紧急调运。东北民主政权为及时得到所必需的苏联物资,将按协议提供给苏联的粮食赶运到满洲里和绥芬河边境车站,造成大量积压。苏联部长会议责成苏联交通部紧急解决东北与苏联的物资流通问题。苏联交通部遂责成外贝加尔铁路局和滨海铁路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